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银行校招员工拒喝领导敬酒被辱骂打耳光。
先给不知道的同学说说事情的来龙去脉,据当事校招新员工杨某称,8月20日晚间,他与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中关村支行同事在北京盘古七星酒店聚餐时,因没喝领导敬的酒,遭当场扇耳光辱骂。该新员工描述了当晚经过,这是他入职后第一次跟同事们聚餐,聚餐前杨某提前向支行行长汇报自己不能喝酒,没有得到行长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在酒桌上,领导要求给他的饮料换成酒,在一次礼貌拒绝并表示无法喝酒。酒过三巡之后,大家都进入醉酒状态,某领导走到杨某面前,质问他是不是杨某,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口吐脏话扇了杨某耳光。
以上就是事情的经过,当然是杨某自己描述的,咱们也不清楚具体的来龙去脉,但这个事情,杨某在网上曝光之后引发舆论关注。事情在网上发酵后,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确认该行中关村营业部领导及个别员工酒后失态而对员工杨某言语及行为失当,决定对该领导董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扣罚二个季度绩效工资;对支行负责人罗某给予警告处分,扣罚一个季度绩效工资。
在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官方回应之后,网友更不干了,你看对该领导董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扣罚二个季度绩效工资;对支行负责人罗某给予警告处分,扣罚一个季度绩效工资。
虽然是处罚了,但仅仅是严重警告和扣发工资,并没有调离系统啊。而这个杨某应该也还是在这位领导手下工作,如果其他同事依然抱团,杨某面临的可能就是职场孤立。对于新入职场的杨某来说,覆灭了对金融行业的一切美好想象。
说道金融行业,前些日子咱们不是还推送过,留守女大学生以高分考入北大,选择考古专业,还有网友说应该选一个好赚钱的金融专业。再跟这则新闻一对比,好像还是考古专业更风清气正一些。
咱们再来看看这则新闻能从哪些角度来说,我觉得有两大切入点,一个是酒桌文化,另外一个是职场潜规则,或者说职场霸凌。
下面咱们就围绕这两点来说说评述,给大家补充一些素材。
银行员工因拒喝领导敬酒被辱骂打耳光的新闻等上热搜,涉事银行对外发布的说明,仅采取严重警告、扣罚绩效之类轻描淡写的处罚,无异于罚酒三杯,并未起到真正的自检作用。只是为了息事宁人发了个公告。
其实这一事件只是揭开了职场霸凌行为的冰山一角。什么是职场霸凌?即受到职位高者无端指责谩骂、同事的排挤与孤立、言语上的威胁、当众侮辱、恶意中伤、性骚扰、上级利用职权对属下员工进行报复性的调岗,类似这样的职场霸凌事件数见不鲜。
比如员工业绩不佳被逼吃死神辣条——这种辣条为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结果,两名女员工吃进了医院。还有杭州一员工被领导要求朋友圈发广告,从今年年初开始居家办公以来,所在单位硬性要求员工每日必须转发银行信息到朋友圈,不发扣奖金。
其实这都已经是职场霸凌行为了,咱们再来补充一些法律知识,《劳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这些行为都属于违反劳动法。而完不成业绩就要被花式处罚、强迫转发朋友圈不然就扣奖金等奇葩职场规定,当然不具备法律效应。
职场霸凌行为频出,一方面反映了一些用人单位的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劳动者的一味忍让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此类行为的发生。
就拿今天咱们说的这则新闻来说,校招新员工,杨某虽然向媒体曝光了自己的遭遇,但如果真的走法律程序,可能还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得有证据,证据包括:书面材料、电子邮件、微信QQ等对话记录(截图)、电话录音、现场录像、证人证言等。然后还需要,申诉,到用人单位的工会或者当地的总工会申诉,寻求帮助。当然也需要进行法律咨询,向专业人士咨询获得专业的意见。
那你说,对于一个新员工来说,能有多少精力与自己的上司,或者与自己的公司进行法律上的较量呢?这件事情的具体处理结果还没有结束,我们暂且不多评论,耐心等后续报道,下面咱们再来说说职场中的酒文化。
在一些单位系统中,“酒量等于业务量”“办事要靠吃喝”“接待也是生产力”等歪风一度盛行,觥筹交错之中,潜规则、利益输送等暗度陈仓,出现“酒杯一端、业务好谈,筷子一提、全都可以”的现象,在有些人的眼里,喝多喝少是能力问题,喝与不喝是态度问题,在这种思维惯性左右下,喝酒成为考量员工能干与否的一种“标准”。这种畸形的酒桌文化,已经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要求,更应该好好的正正这股歪风邪气。
另外,曾经的酒文化是文人行酒令饮酒作诗,以前李白斗酒诗百篇,你看看现在的酒桌上出的了李白吗?红楼梦中还行个酒令,比比文化,现在的酒桌上即使有酒令,有文化吗?更多的只是低俗之至、情义绑架的流氓行径。
不过你看着这则新闻曝光出来的是涉世未深的校招新员工,对于外行来说,或者对于一些学生家长来说,大学毕业能直接进银行工作,可能已经是非常体面的一件事了,但“出淤泥而不染”向来需要底气的支撑,倘若不小心得罪了人,日后的“饭碗”里指不定会多出什么幺蛾子。
当黑漆漆的环境里突然进入一道光,这道光反倒成了众矢之的。是时候大力整治职场潜规则了,但转念一想,又该由哪个部门出手呢?
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还是要考虑清楚,有多少事是在酒桌上办的?又有多少人脉是在酒桌上认识的?当然,不是没有这种情况,有的时候酒桌能办一些事,但都是在适量饮酒的前提下,而不是因某些人的地位高而去溜须拍马。愿你我历经沧桑,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