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艺考
艺考指国内比较权威及教育部备案的各大艺术类院校或者各大院校的艺术系对于高中三年级艺术类考生在高三第一学期末举行的一次综合的专业考试。
艺术生除了要参加高考之外,还需要参加高校组织的相关专业考核。通常情况下,艺考生主要有戏剧影视类、美术类、音乐类等, 戏剧影视类又分为编导、播音、表演等几个方向。
究竟什么样的学生会选择参加艺考呢?
无外乎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有一定艺术天赋或基础的学生,想要通过艺考进入高校来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深造;
第二种即是一些文化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想要通过艺考降分的政策进入高校学习。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真正喜欢艺术的学生来说,参加艺考是实现自己艺术梦想的一次机会。随着高中的不断普及,高考生的数量逐年累加,高考压力增大,对于一些文化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艺考无疑是通向高校的一种捷径。
对于第一种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艺术的学习中,虽不乏也有艺术、文化课两者兼顾的学生,但也是少数。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文化成绩往往不够理想,时常会有艺考高分通过,却败在文化课成绩上的情况出现。对于这样的情况,社会各界也有不少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莫过于清华美院的陈丹青教授因学生硕士考试中文化课成绩未达到招生要求而离职事件。关于招生制度,陈丹青愤慨不已:“专业前三名的永远考不进来,因为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他们的画形同废纸。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陈丹青教授于1978年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既有艺术天分还有文化素养的艺考生可谓是少之又少。
第二种学生是否适合去学习艺术呢?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人只是想通过艺考进入一个相对较好的大学,从其本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来说,的确不适合从事艺术创作。比如某些艺考大省中的艺考培训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哄骗一些艺术素养较低的学生来学习编导知识参加艺考,通过较短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应付艺考,甚至更过者美其名曰“速成艺术”。编导艺考中不乏为应试而考试的,编导艺考往往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写作和创意等。艺术教育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艺术知识、艺术欣赏、艺术创作。一般的艺考培训机构通常情况下只是简单地对艺考生进行艺术知识传授,很少有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素质培养的。艺考培训机构通过艺考向各大高校输送的基本上是一批又一批“临时突击”“纸上谈兵”类的学生,只有极少部分真正适合艺术道路。
如果说艺术基础是一个艺术家的躯干,那么创意想法就是灵魂,创作能力就是强有力的武器,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其创作者不光要有基础的艺术素养、创意想法,更要有强大的实践能力。
诚然艺考生也是如此,具备这三点要素才是真正适合向高校输送的实践型人才。
从艺考生大学毕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人选择了非对口工作,只有极少部分选择了专业对口工作。
究其根本原因,与艺考制度存在的缺陷有很大关系,大多数艺考生进入高校学习之后,由于自身素养问题如做事缺少主动性、广泛视野和跨领域思考等,对于艺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艺考范围内的基本理论上,而对于考试范围之外的理论认知少之又少;加之其实践能力较弱、理论与实践尚且不能密切结合、对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认识的不足等,久而久之形成抱怨心理,逐渐对本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和兴趣。
这也与我国艺术教育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社会风气普遍认为艺术可有可无,社会大众也大多认可“艺术无用论”,久而久之缺少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艺术与生活也逐渐分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目前社会形势来看,艺考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校的录取名额也是有限的,而对于艺术人才需求的标准是以经济的发展水平为依据的,艺考的热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艺考生的文化标准要求越来越高,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故艺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艺考生的艺术基础理论教育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艺考生能够自觉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自己研究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艺术类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考热度过高
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艺术类院校(专业)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逐渐形成“艺考热”。“艺考热”表现在:第一,艺术类本科院校纷纷设置,开办艺术专业的高校呈指数型增长。教育部批复同意新设立的本科艺术(含传媒)学院有21所,全国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增加1000余所,总数突破1700所。第二,报名人数迅速增多。2020年,全国艺术类专业报名人数预计115万,占高考总报名人数的10.73%。少数热门专业的报录比达到近200:1。第三,各艺术类考试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艺考一片“欣欣向荣”。
(二)时间和经费消耗过大
艺考生面临考前常规培训、集中培训、省统考、校考等多个环节,部分专业还设计了三试、四试等考试环节。考生除支付培训费和考试费用外,还要支付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总的消费,一般是1万元起步,部分甚至超过10万元。尤其需要消耗短则1个月、长则3个月以上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环节。
(三)考核标准主观性较强
受艺术类专业特性影响,主观评价在考试过程中占据较大分量,同一个专业在不同高校考查的内容不尽相同,同一表现在不同考官(评委)处的得分也很难相似。这带来的后果是考生希望通过报考多个学校、参加多场考试以达到满意的成绩。
(四)省统考的科学性有待增强
省统考模块设置的科学性亟待改善。例如,中部某省模块五对应的本科专业有戏剧影视导演、戏剧教育、表演(影视戏剧表演、戏曲表演)等,但其考查的内容为朗诵、命题表演、才艺展示、编讲故事和戏剧影视评论,这种较为笼统的考查不利于高校精准判断考生是否具备相应专业的基本能力。
(五)部分专业艺术类招生的必要性不强
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艺考招生必要性不强,这三个专业主要是强调学生的文学功底和理论研究能力。同时,这三类专业的多数考生也仅仅是在考前突击观摩一定量的电影作品、写作一定量的影评论文,并没有从小积累的专业技能。
(六)省外设点招考监管较难
多数院校在其所在省份以外的地区设点招考,招收该省或邻近省份考生。这本是便民之举,但个别招生人员也容易被权力和金钱所侵蚀,引发利益输送,造成考试不公。高校虽然采取考试过程中全程录像等方式来监管,但仍然存在盲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改革契机
(一)分级分类,控制校考规模
艺术类高校将所有专业分级分类,差别化改革,控制校考规模。
第一, 通过高考文化课考查的专业取消艺考,直接以文化课成绩录取,如戏剧影视文学、电影学、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与科技等专业。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在语文或外语成绩中提出了最低要求。
第二, 取消校考,综合省统考成绩和高考成绩录取,如美术与设计类的多数专业,这些专业的省统考实施时间长、效果优、制度完善。
第三, 取消现场初试,改以视频录制或视频连线方式初试(以下简称线上测试),高考之后再到高校现场面试,如表演、导演、录音等专业。
(二)简化线上考试要求,促进考试公平
高校采用可在普通智能手机安装的考试软件,让考生提交录制视频。为方便考生,高校提供视频模板和详细的录制要求,要求主要包括一镜到底,声图同步,不得进行后期编辑手段美化;只允许考生本人出镜;考生需束发,额头不可被刘海遮挡,不可配戴美瞳,不得穿演出服等。对录制视频有困难的考生,高校还将协助省级考试院给予帮助,完成托底保障。从视频要求上看,能满足绝大多数考生的录制需要。
(三)加强全流程监督,确保线上考试公正
针对考生及家长颇为关注的线上测试公平问题,高校也做了努力,包括验证身份、视频内容规束、遴选考官、录取后复查复测等措施,力争全流程监督。身份验证是基于目前广泛应用于交通、支付平台的人脸识别技术;视频内容规束主要包括不得出现任何显示考生信息的提示性文字、图案、标识、背景等,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生源地、就读学校等个人信息,不得做任何打招呼和有暗示性的言语行为,不得发出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声音;考官由高校从专家库中随机遴选,纪检部门全流程监督;明确新生复核复测的办法,对每一位新生进行成绩复核复测。对于成绩前后差异大的学生,组织专门调查。一经查实有提供虚假作品、材料、替考、违规录取、冒名顶替入学等违规行为的,高校将取消相关考生的录取资格,并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倒查追责。
艺考改革带来的影响
(一) 进一步提升文化课在艺考中的重要性
高校分级分类控制考试规模等相关举措是高考进入改革攻坚期,以及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殊背景下,“刀刃向内”的果断尝试。不排除在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后,部分专业转回校考为主的考试方式。但参考或选用省统考成绩、提高文化课要求、压缩校考专业等改革趋势是不会变化的。例如,2020年安徽大学戏剧影视导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录取原则中,明确要求考生文化课成绩必须通过该省一本线。达到一本线后,再按照各省专业课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文化课成绩要求大幅度提高,也会带来学生入校后人才培养相关过程的改革。今年采用高考成绩录取的这些专业,今后将彻底从艺术类考试中剔除出去,也具备较大的可能性。
(二)线上测试将进一步增长
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我国除幼儿园以外的各教育层次的学校均开展了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从高校来看,第一,在线教学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20年4月3日,1454所普通高校在线开学,95万余名教师开设94.2万门在线课程,11.8亿人次的学生在线学习。第二,各类在线教学资源迅猛增长,150家左右的在线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面向全国高校免费或低费率开放在线课程。第三,高等教育“学习革命”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优势凸显[5]。可以预测,线上测试将成为下一个在线教育的增长点。
(三)反促省统考更加科学、有效
从教育部和高校层面,省统考成绩本次得到空前的认可,在减少考生奔波、节约考生花费、缩短艺考生备考时间、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省统考成为下一个“一考定终身”的考试疑虑陡然上升。美术与设计类省统考相对成熟,各省份和相关高校考查的内容基本为素描、速写和水彩三科;而戏剧与影视类相关专业的省统考内容和校考内容、各高校之间的校考内容差别较大。往年,考生都通过多考几所学校以期碰到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获取最满意的成绩。所以,高校在以省统考成绩为参照时,需要兼顾到不同专业的特性、考试内容与所需人才之间的差异。
为更好地发挥省级统考的作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需从国家制度的高度,从服务高校选才的视角,切实加强省统考的建设,包括优化命题、完善评阅规则、合理成绩分布、有效划定合格资格等,提高省统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满足高校的选才需求;要积极推进艺术类专业招生的批次设置、志愿设置和投档规则等改革,助力高校科学选才;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交流,积极提供详细的成绩信息服务,协助高校用好省统考、设好校考门槛。
(四)需加强监管摄像头外的“参谋”
线下测试(现场考试)基本能确保考生周围没有任何人能给予他指导。考生的手机被封存,也无法从互联网获取参考资料。所以,线下测试基本能公平公正考查考生前期的学科积累和基本素养。改为线上测试后,虽然各高校在视频录制方面提出了大量的要求,在入学后也有一些复核措施,但如何杜绝“摄像头外的参谋”成为考试公平的关键因素。考生在看到题目之后,录制视频之前,会不会得到参谋的指点?尤其在戏剧与影视类相关专业的测试过程中,考生最难的是创意的即刻获取,而非身体基本素质。线上测试之时,一旦有某位“参谋”在一旁点拨一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五)不分省计划编制需要更加科学
一些高校如北京电影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电影学等专业的高考成绩,排名根据文化课考试成绩与考生所在省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文、理)的比值(以下简称“比值”)排序,择优录取。而各省高考满分不尽一致,文理科的一本线也不一致,这就导致此比值会对理科生和高考满分较少的考生相对有利,显然有违公平。为减少此类计算方式带来的弊端,高校需改革分数计算方式或者制定分省计划。在分省计划未完成时,向其他省份调剂。合理分配高考录取名额是确保不同地区的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考试内容和要求的公开、评价全流程的公正、录取结果的公平是全社会对艺考的基本要求。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突飞猛进的新技术,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已迈入改革深水区的艺考仍然需要精准施策,兼顾效率和公平,完成高校选取相应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