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画、搞创作、爱收藏,就点艺术家传播网
中国最大的艺术人物平台 · 全球推广最优秀艺术家
施本铭是谁?
这位曾与陈丹青、杨飞云、王沂东、夏小万等人同学
曾为80年代乡土绘画
及“85美术新潮”主力干将的弄潮儿
却仍然默默无闻,仍然悄无声地地
躲在北京望京的一间小画室里
默默地画着众生肖像
不是艺术市场不向施本铭靠拢
而是他自己
主动选择了边缘这个市场
施本铭
1958年生于山西太原,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河北省群众艺术馆。1985年辞职,专职艺术创作。1998-2005年任教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职业画家,定居北京。
艺术家自述
艺术应该尽可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阳光的、美好的东西。但是艺术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粉饰太平,艺术是不会说谎的,就算你强颜欢笑,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忧伤。
关于这些事情,我曾在早先出版的《画事点滴》中有过较细的总结和检讨。我们在创作作品时,可能会想到历史、想到现实,想到许多东西,所有这些感悟综合到一 起,也可能会得出一种不甜蜜、不愉悦的滋味来,可能会给观者带来一时的不快。
但重要的是:这种不快是否足以给观者留下深沉的思考、是否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所谓“苦口良药”、“治病救人”,这也是艺术的一项使命,也是艺术中社会价值的体现。这就是所谓反思。
2011
形·光·色
小珺
作为“八五新潮”美术的主将之一,
施本铭的作品曾以狂热的生命意识、
充满表现力的语言影响了画坛。
经过1989年后乃至20世纪整个90年代转型的阵痛,
施本铭从行为到作品都日益“古典”和稳健,
当年的勇猛斗士今日成了温文尔雅的书斋型知识分子。
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临摹的伦布朗的《自画像》
在俄罗斯阿尔米塔什博物馆临摹的提香的《带羽毛帽的女孩》
施本铭在中央美术学院学的是传统的“古典”油画,
今天,他又回到了这一原点上─
这是一个有趣但同时让人感到悲壮的转变。
事实上,还没有人能拒绝这一转变,
也没有任何一种艺术理想、观念和样式能拒绝这一转变,
同任何力量和历史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
把施本铭放在历史转型的格局中去看,
他本人,他的作品及行为就会凸显出
种种狡杂的含义─这是他今日再去受到关注,
并作为一个文化符码被解读的根本原因。
画室
竹椅上的女子
重新认识施本铭
2001年,陈丹青在《退步集》中
这样介绍道:“杜尚说,每过三四十年,
人们会自动为被忽略的作品平反。
施本铭作品的际遇或许更其晦涩:
它们根本尚未获得被观看的待遇,
就像画中的人,默默无闻。”
批评家栗宪庭说:
“退出新潮,退出学院,
远离任何一个名利场,这就是施本铭。
或者确切地说,乡土和85新潮之于施本铭,
不是迎合关系,而是他和那个时期
所有敏感的艺术家共同创造的。”
自1998年起,
施本铭回归写生,开始了众生肖像的创作。
三年过去,他的油画肖像作品已累计到一百多幅,
陈丹青看过后颇为惊讶,
他这样认为:“这批人物画是可尊敬的作品。
但有一天他们面世之后,将是怎样的命运?
他们语意暧昧,内容又太过质真了,正如画中的面相。”
春晓
网眼
红酒
神圣家庭-对现实生活的冥想
涅槃 最后晚餐
光头的自画像
艺术家自述
80年代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其时我正当年轻,渴望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总体说,那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大家的思维空前活跃,希望挣脱教条,想释放,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去翻阅欧美现代艺术的图书与期刊,像凡高、蒙克、法国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都曾是我喜欢和追随的画家与画派。我那个时候画画也挺狂野的,内心总处在骚动中,激情则不停涌出。
到了大学三年级时,我都扔掉了画笔而直接用颜料管在画布上喷挤涂抹,画水墨则是用嘴来往纸上喷洒,虽然那个时候美院传统教学也在各种思潮观念的激荡中变得很无序,但还是觉着心灵被框住一样,随时想逃离出学院的束缚来。
掩面自画像
1981年之后美术界出现了两件标志性作品,即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那几年,年青的艺术家们纷纷从激愤的社会批判性艺术中走出来,大家都被那种异域风情与乡土特色所吸引。我呢,除了那种兴趣,更喜欢自然风光,草原、旷野以及森林。那时侯旅费很低廉。
为此,我先后去过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呼伦贝尔大草原、青海玉树的高原山地,不仅猎奇陌生的少数民族部落生活,也从原生的大自然中汲取到灵感。《布里亚特妇女》、《大兴安岭之夏》都是在那样的思想与激情下创作出来,1984年我又画了反映太行山山民生活的《社戏》。
布里亚特妇女
《社戏》因在《第六届全国美展》的作品评选中落选,而被“好事者”选入陕西人美出版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落选作品选》一书。
这些作品,日后均得到时任美术杂志编辑的宪庭兄的力推,尤其是《布里亚特妇女》还在美术圈里引起了一些争议,甚至这种争议还传到了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台湾美术界。现在看起来,当时的那一切,的确都源于一种精神的逃离,而伴随着那种逃离的,则是对另一种精神的拥抱。
小时工
我不觉得我的人体画
比古人的春宫画更暴露,
我只是用了一些符号、用了一些暗示,
使你觉得有那种暴露感。
公开表现人体美,这是西方艺术史的传统,
但人家也不是以暴露为目的。
西方人的裸体艺术
在大多数时间里也是含蓄的、暗示性的、自恋式的。
只有到了19世纪末,
随着女权主义影响力在社会中的不断传播与扩大,
才有了马奈公然地表达女体
在面对观者时的自在与泰然。
马奈画中的女模好像在对观者说:
来看吧,我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不过有趣的是,他的印象派哥们儿德加的人体画
却选择了猥亵性的偷窥方式。
我不喜欢把女体
仅仅看作愉悦男性观者视觉的符号,
艺术作品是不是“养眼”,
不该成为严肃艺术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早已宣称文明开化,
我应该用我的画笔更多地展现这些活脱脱的个体生命,
这也是我画《众生相》作品所一直追求的精神内涵,
因此这些人体与《众生相》
在主题的设置上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艺术真实,
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
至于这些女体顺带展现了一些性内涵,
我想应该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如果我的人体画,因此而能给观者
带来一些观看视角的转变,
能够使观者重新思考人体画在艺术表现中的意义,
我想就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了。
众
生
相
《众生相》
画于1997年至2000年期间,大多完成于课堂。
那几年,美院搬到了京顺路上,
我还继续住在东单,
每天往返上课成了一件辛苦事,
班上的同学们也善解人意,就邀我一起画画,
大家还排着队给我做模特儿,
天上真的是掉“馅饼”了,
又节约了时间与体力,又画了画儿。
起初也只是当成一张张练习来画,画到一二十张时,忽然看出一种阵式来,一张张鲜活而样态各异的脸被并置在一起,仿佛都要说话,呼之欲出的样子,于是我从中得到一种暗示,就决定继续画下去。
这也是许多画家的工作习惯,就是每有灵感,必成批成组地画,直到把大脑掏空为止。所以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画一百个人头!《众生相》就这样如期干成了。
关于这套画有怎样的意义,丹青在《众生相与人物画》一文的结语中这样说:“我不确定这批作品出现的太迟还是太早,肯定不合于当今的时宜,好在它们已经完成,潜伏着,准备随时注解并追问中国人物画莫可名状的命运。”说到此,还让我想起另外一件趣事,也勉强能算一种诠释吧。那是在北京aye画廊作《众生相》首次特展时与一位政府官员的问答。他问我:“施老师,你是不是偏爱画这种精神很苦闷的人?”我说:“那是我的问题,是我的精神太苦闷。”
此外,宪庭兄也为《众生相》的意义作了独特的解读,他在《<众生相>及相关话题》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文化立场。他说:“我喜欢《众生相》的理由之二,是它反映出本铭的艺术态度,……,就是什么潮流和时髦都不赶,置名利场于度外,始终我行我素。”
批评家栗宪庭说:
“退出新潮,退出学院,远离任何一个名利场,这就是施本铭。或者确切地说,乡土和85新潮之于施本铭,不是迎合关系,而是他和那个时期所有敏感的艺术家共同创造的。”
自1998年起,施本铭回归写生,开始了众生肖像的创作。三年过去,他的油画肖像作品已累计到一百多幅,陈丹青看过后颇为惊讶,他这样认为:“这批人物画是可尊敬的作品。但有一天他们面世之后,将是怎样的命运?他们语意暧昧,内容又太过质真了,正如画中的面相。”
事实上直到2006年,这批作品才得以首次面世。然而此次在AYE画廊举办的个展及随后当代艺术市场的井喷,似乎并没有为施本铭带来多少好运。对此,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感慨说:“2006年后的艺术市场虽然繁荣,但公众的判断力仍有待提高。如果像施本铭这样真诚的艺术家都不能被我们发现,那我会觉得我们的艺术教育真得太成问题了。”
十八罗汉1
这组《十八罗汉》倒不是刻意找佛教主题,因为我较比偏爱历史、偏爱宗教的缘故,使我在一次次游历黄河、游历山西时,自然把热情投在了那些有浑厚历史积淀的寺观庙宇之内。资寿寺在山西仅仅是个小寺,坐落于晋中某处一个十分宁静的山腰上。
距其三五里,有闻名遐迩的——王家大院。这个“王家大院”因为“晋商文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蹿红使其访客不绝,但是毗邻仅数里之遥的资寿寺,其山门前却门可罗雀。
十八罗汉2
即使是90年代寺内的《十八罗汉》经历了那样一次轰动世界的浩劫,小寺也算不上多么耀眼。其实那座小刹别有风韵,其内依山傍岭,屋宇错落,自山门至经堂僧舍,尽皆绵密古厚,营造精当,尤其园林可人,佛殿伟岸,有开朗处,有曲绕处,布局怡雅,趣味盎然。
古代遗存更俯拾皆是,唐基宋构,古碑苍柏,元明画塑,付山墨宝,或隐或显,应有尽有。我看上了她的偏僻、她的宁静,所以三番五次光顾于她,每每驻足于宁静之中,倾听小寺的鸦声古韵。不仅画了寺内的罗汉,也画了晋中民居式的幽刹仙寮。
《十八罗汉》就产生于这种感情之下,如果那算一种主题,我的很多风景也可以纳入其中,因为历史与宗教,是我多年来倾注了热情的学术兴趣!
油
画
风
景
作
品
此套作品共12幅,
尺寸为 3米x7米,2008年11月完成
现陈列于江苏省无锡市灵山梵宫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一《初转法轮》
《世界近现代佛教图》之二《阿育王传播佛教》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三《印度大乘佛教》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四——《佛教东传》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五《西行求法》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六《八宗祖师》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七《中国多民族佛教文化融合》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八《汉藏两大语系佛教关系》
《世界近现代佛教图》之九《中国佛教传播》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十《近代中国佛教救亡图存》
《世界佛教传法图》之十一《近现代南传佛教运动》
《世界近现代佛教图》之十二《当代世界佛教图景》
创
作
过
程
正在绘制《世界佛教传法图》之《汉藏两大语系佛教关系图》。
图中人物从左至右:施本铭、翟春龙、吕忠、徐飞
正在绘制《世界佛教传法图》之《大乘佛教图》
正在绘制《世界佛教传法图》素描稿
与学者们讨论《世界佛教传法图》画稿
与李家振老师讨论《世界佛教传法图》画稿
重要通知
应广大微友强烈要求,
2016第二届“青年百杰”和首届“艺坛百家”
征稿活动截稿日期延长到2017年3月31日!
请大家转告,放心创作和写生,从容参加。
第二届“青年百杰”
和
首届“艺坛百家”
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微展览系列报道
面向全球征稿
为全面展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传播网艺术家写生与创作研究院全面征稿,征稿日期延长到2017年3月31日截稿。
①“青年百杰”征稿群体是70后80后90后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青年艺术家;
②“艺坛百家”征稿群体是超过45周岁非青年艺术家,尤其是一直默默无闻、埋头创作有实力的中老年艺术家。
让作品说话,用实力证明,挖掘与发现。
两类征稿皆采用一稿一评,即收即评,通过评审入围青年百杰微展和入围艺坛百家微展后内容公号发布,活动结束,由粉丝投票产生2016-2017年度中国当代青年百杰艺术家和艺坛百家,和专家评委推荐提名的青年艺术家直接进入年终的青年百杰和艺坛百家总名单,再进行全面的亮相报道。
艺坛百家—2016当代油画百家作品微展览
艺坛百家—2016当代国画百家作品微展览
艺坛百家—2016当代雕塑百家作品微展览
艺坛百家—2016当代漆画百家作品微展览
艺坛百家—2016当代版画百家作品微展览
艺坛百家—2016当代紫砂、陶艺百家作品微展览
艺坛百家—2016当代书法百家作品微展览
艺坛百家—2016当代摄影百家作品微展览
艺坛百家—2016当代水彩、插画百家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油画百杰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国画百杰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雕塑百杰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漆画百杰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版画百杰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紫砂、陶艺百杰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书法百杰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摄影百杰作品微展览
青年百杰—2016当代青年水彩、插画百杰作品微展览
征稿统一要求:
1、题材不限,尺寸不限,艺术类别不限。作品高清图10-20幅左右。每幅作品请注明名称、尺寸、年代等。
2、注明“青年百杰征稿”或“艺坛百家征稿”,作品请一律打压缩包传发邮件,请勿单张传图。
3、画家简历一份和个人照片1—3张。简历包含个人基本情况、参展及获奖情况等。
4、为方便联络和最高效推广,请在个人简历里写明联系电话、内容号。
5、评审费服务费RMB100元,内容直付总编室或支付宝付款皆可,支付宝账号:2225815837@qq.com,来稿同时请支付评审费用,否则不可参评。
来稿邮箱:2225815837@qq.com
总编室内容:zyf40414041
艺术家传播网青年百杰微展组委会
艺术家传播网艺坛百家微展组委会
2016年12月
学画画 · 搞创作 · 爱收藏
就
来
艺术家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