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分两种,一是人比作品的名气大,一是作品比人的名气大,王叔晖(1921 - 1985)属于后者。作为一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她的连环画作品,可以说陪伴了无数 70 后、 80 后的童年。
像《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杨门女将》、《西厢记》等小人书风靡数十年,至今仍不断重印。
01
一个人,一间屋,一生挚爱
王叔晖生活俭朴,一生勤奋,把毕生的情感和心血,都倾注于绘画艺术事业。她在创作上精益求精,每年完成的连环画不超过 50 幅。
她的作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绘画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
她合理地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尤其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这使王叔晖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一代宗师。
纵观王叔晖作品,其画面里总有一层深深的寂静及超脱感,画出了“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的东方女性美。或许,王先生已将全部的感情都寄于笔下,亦随着笔下人物享受着爱情的甜美。
不过,王叔晖的学生任梦龙回忆说,王叔晖生前住在西四胡同的一个小院里,屋子终日不见阳光,只有一个小窗户。屋里有一个单人床,一张小桌子,俭朴得不能再俭朴了,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床上。
在这种条件下,她怎么画出那么多精品?我们很难想象。先生对生活没有一点奢望,脑子里想的只是画画,画好画。她终生未嫁,却是一个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的人。
西厢记
02
以细腻感情,描绘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
王叔晖笔下的女性形象,既具有美丽善良的特点,同时又赋于忠贞刚烈的个性。先生最擅长描绘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表现悲剧,但不失浪漫色彩,《西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生死牌》是其画风的典型代表。
先生同时还擅长描绘传说的巾帼英雄,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中的花术兰等。
其中《西厢记》的绘画技法最为娴熟,线条流畅,丝丝入扣。人物形象刻划生动细腻,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特别是莺莺鹅蛋般的脸形、飘洒的衣襟,清丽文秀、脉脉情深;张生朴实的相貌、诚实的品格,对莺莺痴心一片;红娘机敏善良、情趣盎然,笔法和透视都十分精准,成为后生临习的楷模。
晴雯补裘
0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57 年,王叔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工笔画《晴雯补裘》,也是她开始创作《红楼梦》十二钗人物的第一张画。画面很好的再现了原著“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狠命咬牙捱着”的晴雯形象。
1978 年初,先生又一气呵成,仅用十余天就创作出了《林黛玉》。此画构思匠心独具,试看林黛玉,既不在葬花,也不在读西厢记,或焚诗稿什么的,而仅仅是独坐纱窗。
林黛玉
这种消失了具体章节及事件的模糊性叙事,扩大和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更符合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模糊性描述。
8 年间,继黛玉之后,王叔晖陆续画了湘云、宝钗、凤姐、李纨、迎春、元春、惜春等,此外还创作了两幅宝琴立雪。
遗憾的是,1985 年,《惜春作画》未毕,先生便带着绵绵红楼情愫,驾鹤西去,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素材来源:美在高处
点击阅读原文或下图进入“艺得学社”,每天8分钟,轻松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