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在艺术学上是一个现代概念。尽管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曾经创造了精致高雅的艺术,但它与图书相连的属性决定了它尚不具有独立的欣赏地位。所以鲁迅一九三一年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历史不相干。先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创作木刻的介绍,始于'朝花社',那出版的'艺苑朝华'四本,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引起了青年学徒的注意。到一九三一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国最初的木刻讲习所。"鲁迅在这里勾勒的现代版画的历史,所提出的"创作木刻"的概念,和中国历史上已有木刻的不同之处,实际上就是在审美领域的独立性问题。版画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而出现的一种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新的艺术形式,而鲁迅则是引进并弘扬这一艺术形式的最富劳绩者。很多受过他教诲的现代著名的版画家都认为:"鲁迅像中国新兴木刻的母亲一样,他的养育之恩使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鲁迅与美术的关系可以追朔到1912年,32岁的鲁迅在北京的夏期演讲会上做了题为《美术略论》的演讲。而鲁迅与版画的关系则始于1929年,这一年鲁迅相继编辑出版了《近代木刻选集》和《艺苑朝华》,此后又编辑出版了《木刻士敏土之图》、《引玉集》、《凯绥·河勒惠支版画选集》等画册,为普及西方版画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杭州"国立艺术院"开除的进步学生、"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成员江丰在看了《木刻士敏土之图》后,"顿开眼界,得到启发,认为真正找到了革命艺术的描写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范本"。"从此就下决心:放弃油画改作木刻"。 此后,1930年在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一八艺社"、"野风画会"、"MK木刻研究会"、"野穗木刻社"、"春地美术研究所"、"未名木刻社"、"木铃木刻研究会",在广州成立了"现代版画研究会",在北平成立了"平津木刻研究会"。这些木刻团体中的画家在一个非常的年代,用木刻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反映民间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发挥了艺术独特的社会功能,出现了一大批既鼓舞人,又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优秀作品。其中有陈铁耕的《母与子》、《法网》插图,张望的《负伤的头》,黄新波的《推》,李桦的《怒吼吧中国》,陈烟桥的《苦战》,江丰的《码头工人》,力群的《采叶》,刘仑的《河旁》,野夫的《搏斗》,以及胡一川、何白涛、赖少奇、马达、刘岘等也有许多作品。
1931年6月,鲁迅为沪杭两地"一八艺社"在上海的展览会撰写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小引》,8月,鲁迅邀请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举办木刻讲习所。1932年,资助"春地画会"举办展览、开展活动。1933年,为"木铃木刻社"的《木铃木刻集》撰写序言。1934年资助木刻青年刘帆、胡一川出版《无名木刻集》,并为之作序。
从1930年至1933年,鲁迅亲自租借场地举办了三次外国原刻木刻展览会。1934年,鲁迅和宋庆龄一起挑选了55幅中国木刻和绘画交法国"Vu"杂志女记者琦达·谭丽德带去法国展览,这个名为"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后来又移至巴黎和莫斯科展出,宣传了中国新兴的木刻艺术。而由于这个展览在国外得到的好评,也为在特殊政治背景下版画的立足作用良多。此后,1935年,由平津木刻研究会发起组织了第一届全国木刻联展,其中相当数量的展品是由鲁迅推荐的。1936年,由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展,10月巡展到上海时,鲁迅抱病参观,11天后鲁迅在上海逝世。
鲁迅与苏联木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1925年购买《新俄美术大观》,开始接触俄国的美术,而他对于木刻的偏好,此后又不断与苏联木刻家来往,购藏苏联木刻,编辑苏联木刻作品集,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木刻青年,同时还为50年代学习苏联版画打下了基础。有关鲁迅与苏联木刻的关系,大概有这样的历程:
1930年2月5日,编《新俄画选》,收入法复尔斯基等的木刻5幅;10月14日,举办以苏联木刻为主的版画展览会。
1932年,编苏联毕斯凯莱夫的木刻插图《铁流之图》;4月30日至6月17日,三次寄曹靖华信并宣纸等,托其转苏联木刻家。
1933年8月20日,收到苏联木刻家法复尔斯基等寄来的木刻17幅;11月14日,收到曹靖华寄来的苏联版画家木刻56幅;12月,开始收集左翼作家的绘画和木刻作品200余幅,寄苏联等地展览,1934年1月9日,寄莫斯科木刻家亚力舍夫古代木版画等画册17本;20日,编苏联木刻《引玉集》;3月1日,寄苏联木刻家协会《北平笺谱》一部;10月27日,复苏联木刻家克拉甫钦珂、冈察洛夫等信。
1936年2月17日,写《记苏联版画展览会》;22日,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参观"苏联版画展览会",并以美金20元订购木刻3幅;6月,编《苏联版画集》,并作序;此后又编苏联版画60幅而成《拈画集》。
鲁迅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许多受过鲁迅教诲或崇拜鲁迅的版画家,都把表现鲁迅的精神作为版画创作的重要题材。1956年3月9日,全国美协版画组召开会议,讨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号召全国版画家为10月开放的鲁迅博物馆创作有关鲁迅生平事迹的作品,并初步拟定了一些创作主题。后来全国版画界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出现了一大批作品。《美术》第10期出版了"纪念鲁迅先生诞生七十五周年逝世二十周年特辑",发表了张望、力群、王逊、王倚、野夫、司徒乔、李桦、刘帆、赵宏本的文章,回忆或论述了鲁迅与美术的关系以及受到鲁迅教育的情况等,并发表了一批有关鲁迅的美术作品。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出版了《纪念鲁迅美术选集》、张望编辑的《鲁迅论美术》、姜维朴编辑的《鲁迅论连环画》、王明候编辑的《鲁迅先生美术活动年表资料》,以及鲁迅编辑的《凯绥·呵勒惠支版画集》。围绕着鲁迅,版画创作掀起了一个高潮,版画在新时期也得到了一次大普及的机缘。
回顾自30年代以来关于鲁迅的版画创作,其中主要作品有:曹白的《鲁迅与祥林嫂》(1935年)、力群的《鲁迅像》(1936年)、黄新波的《鲁迅遗容》(1936年调张漾兮的《路是人走出来的》(1948年)、彦涵的《鲁迅先生像》、黄永玉的《鲁迅与木刻青年谈珂勒惠支版画》、陈烟桥的《鲁迅和他的战友们》、赵延年的《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提抗议书》(1956年)、顾炳鑫的《鲁迅小说"药"插图》(1956年)、杨可扬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一角》(1958年)。可以说这一题材也是新中国版画历程中具有特色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