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该书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六大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性原则、观摩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并认为教育教学是一个启发诱导的过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释文]:
璞玉不经雕琢,不能够成为美器;人不经受教育,不能够懂得道。所以,古代的王者,建邦立国君临民众,以立教立学为先务。《尚书·说命》说:“始终常念念不忘的事情是教育”,是指此而言的吧。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释文]:
学生的学习往往有四种失误,教师必须了解。有人失误于学得过多;有人失误于学得过少;有人失误于学得过易;有人失误于半途而废。这四种失误是由于心理状态不同所致,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心理之后,才能挽救其失误。所谓教育,就是发扬其长处挽救其失误。
《学记》指出,之所以会经常发生这四种失误,其根源在于心理上的问题。有些学生浮躁,以至贪多,这样会造成虽博而不精的失误;有些学生拘谨,以至务求精深,这样会造成虽精而不博的失误;有些学生轻飘,以至务求速进,这样会造成虽长进却肤浅的失误;有些学生畏缩,以至浅尝辄止,这样会造成半途而废的失误。《学记》总结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就是现代教学论中的“长善救失原则”。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释文]:
君子通晓教学内容的难易又了解学生资质的差异,然后才能采用多种诱导的教育方式。能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然后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就能当官长,能当官长就能当国君。所以,所谓教师,就是教人成为国君的。所以,教师的选择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三王四代惟师是重”,是指此而言的吧。
《学记》认为,教育与治理国家有相通之处。官长治理一方之民,国君治理一国之民,都应当体现“博喻”的原理。都应根据不同的事务,对不同的民众,施以不同的治理方法。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释文]:
好冶匠的儿子,必先学会缝制鼓风裘;好弓匠的儿子,必先学会编簸箕;开始驯驹驾车,位置相反,系驹于车后。君子考察觉了以上三种情形,便可以立志从事教育活动了。
冶铁须鼓风裘鼓风,所以,缝制鼓风裘是冶铁的基础;编簸箕中蕴涵着制弓的技巧,但比制弓容易;系马驹于车后,可使之熟悉道路及各种口令。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蕴涵着教育的道理,这便是:从基础学起,从简易学起,在实践中学习(对于教师而言,便是从基础教起,从简易教起,在实践中教)。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⑴,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比。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注:
⑴、 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为节;纹理纠结不顺的部分为目。
[释文]:
学生善于学习,教师轻松且事半功倍,还把成绩归功于教师;学生不善于学习,教师勤苦且事倍功半,还要归怨于教师。善于请教问题的学生,其方法如同劈坚硬的木头:先从易劈处入手,最后劈开纹理杂乱处,(这样去请教问题)时间一长,师生和悦,所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不善于请教问题的学生,其方法与此相反。善于解答问题的教师,其方法如同撞钟:叩的力量小,鸣的声音也小,叩的力量大,鸣的声音也大,(这样去解决问题)从容答问,最终疑难尽释。不善于解答问题的教师,其方法与此相反。这都是长进学问的方法。
以记忆问题的方式施教,不足以当老师。必须仔细地分辨学生的问题,知学生学力所至之后,再予以讲解。讲解后仍不明白,就可以搁置这一问题。
这里,《学记》对谈话教学法的要义做了精辟的说明。用人们所熟悉的“劈木头”的方法,比喻学生学习时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又用人们所熟知的“撞钟”的方法,比喻教师在教学时的谨顺其身,因材施教,从而使谈话教学法的要义清楚地展现出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
[释文]:
善于唱歌的人,使人自觉不自觉地跟着他的歌声唱;善于教育的人,使人自觉不自觉地跟着他的志向走。善于教育的人语言简约而通达,微妙而深刻,用一两个比喻即能说清问题,这样可算得上是“继志”教育了。
作者指出,教育者必须讲求语言艺术,有三项标准:“约而达”,是指语言必须精练、达意而止;“微而臧”,是指语言必须浅显,浅显中蕴涵深意;“罕譬而喻”,是指必须善于用“譬”,恰当的比喻往往胜过反复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