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满的稻谷 苑利 摄
农民丰收节:
关注三农问题的仪式性表达
苑利 刘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2019年9月23日既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秋分”,也是我国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一个以关注“三农”、礼敬“三农”、提升“三农”为宗旨的当代性节日,中国有占人口总量半数以上的农村人口,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自不待言。
丰收的笑容 苑利 摄
首先,通过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让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深切关注。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强化了“三农”与国计民生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中国政府对重农固本国家方略的坚守。同时,通过一年一度的充满仪式感的节日,进一步强化整个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使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成为更多人的共识。中美贸易战、非洲猪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关注农业,特别是优秀的本土农业传统。“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思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共识。
丰收的喜悦郭苒 摄
其次,通过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让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坚守农村这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的重要。历经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农村既是中国人最早的家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集散地。随着现代化浪潮的迅猛冲击,许多生活在都市中的传统文化,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消失而消失殆尽。
但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文化,却因传统村落的保留而得以完好地保存。在这里,我们既能找到最具中国风格与地域特色的讲述艺术、表演艺术,也能找到最具中国审美特色与工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工艺技术;既能找到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传统农作物品种,也能找到浸满人类智慧的传统农耕技术。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得资源者得天下”,只要我们保护好这些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就能培育出最好吃的食粮,研究出最高效的药物,生产出最好用的产品,创作出最美妙的乐章。
哈尼族人在打稻谷 苑利 摄
第三,通过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还应进一步激发出“三农”自身所蕴藏的多方潜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50%,农业用地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85%,但GDP贡献率却不足全国GDP总量的10%。要想发展农村,首先要考虑怎么养活农民。
当农民在这块土地上养活不了自己时,只能奔走他乡,其结果必然会带来农村人口的锐减、农村的空心化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所占比重的下滑。要想激活潜能,就应该通过实施绿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传统手工艺振兴,拓宽当地人的就业渠道;通过乡村治理,发展旅游经济。简单而粗暴地套用城市管理模式来管理农村,不但不会让乡村更美,反会药方不对而使绿色农业和美丽乡村渐行渐远。中央政府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目的就是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三农”问题,而“三农”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不应邯郸学步,走城镇化的老路,而是努力找到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走上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新路。
红河哈尼人在演唱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苑利 摄
当然,欢度中国农民丰收节并非只是唱唱歌,跳跳舞,走走形式。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充分利用好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把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落到实处。譬如,既然说我们关注农业,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一年一度“中国农民丰收节”上的斗牛比赛,将当地最好的种牛选出来?能不能通过烹调大赛将当地最好吃的粮食品种选出来?既然说我们关心农村,我们能不能将当地最美民居选出来?能不能将当地最美梯田选出来?能不能将各村“八景”选出来?既然我们说关爱农民,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当地最优秀的老庄稼把式选出来?能不能将当地的产粮大户选出来?能不能将当地最著名的故事篓子选出来?能不能将当地最著名的民间歌手选出来?能不能将当地最著名的民间工匠选出来?并让他们骑上枣红马,披红戴花,走街串巷,成为当地人心目当中的英雄?当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不再是一句空话,每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当地老百姓都会因自己的努力而受到表彰、点赞,自信心爆棚时,“中国农民丰收节”也便有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
刘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