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运河1935》海报
汇集京津冀三地艺术家参与的
大运河题材话剧在京首演——
《运河1935》:既彰显家国情怀,
也看到了人性挣扎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悦
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地下党员周勤肩负查清新型毒品“金丹”来龙去脉的任务,回到他阔别三年的家乡——大运河畔号称“京门脸子”的通州。此时的通州,因为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和国民政府的一再退让,已经成了“三不管”地区,大运河畔,一场生死较量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四十里通惠河到了通县呐,与那千年的古河紧相连”,12月20日、21日,在开场铁片大鼓艺术家姚雪芬悠扬的歌声中,话剧《运河1935》在首都剧场开启首演。
此剧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出品,汇集京津冀三地众多业界资深艺术家,将大运河北端的美好图景与时代故事呈现在舞台之上,彰显了运河儿女的人性光辉,让大运河精神深入人心。
话剧《运河1935》剧照
兄弟情与家国义
这部历时近三年创作而成的用心之作,人物设计取材于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小说《渔火》和《蒲柳人家》。生于通州运河边、长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刘绍棠,有着对祖国与家乡热烈的感情,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勇敢善良、极具特色,赋予了《运河1935》真实的时代背景依托,也使得剧中传达出的运河精神与民族气节愈加动人。
话剧《运河1935》剧照
话剧《运河1935》的创作初衷之一,是响应中央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作为此剧出品人,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表示:“截取1935年这个时间节点,这和我们想给观众呈现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表达有关。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各个时期的贡献,而我们把表达的焦点对准20世纪30年代运河人的精神层面。通州的运河儿女在特殊时期面临危难,最终所迸发出来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是我们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最需要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这是大运河吸引我们的内核,也是我们解读大运河精神的方式,更是我们创制这部戏的最大动力。”
话剧《运河1935》剧照
正如该剧导演王延松的核心创作思想所表述的那样:“追求主旋律的叙事与呈现,《运河1935》既彰显家国情怀,也看到了人性挣扎!”如果说“家国情怀”给予了作品扎实的叙事逻辑,“人性挣扎”的呈现则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戏里的主人公周勤和周瑞两兄弟,一个为“大家”而心怀执念,一个为“小家”而八面玲珑。兄弟情与家国义,在舞台上碰撞出一台好戏,同时也呈现出当时的运河儿女在民族危难中觉醒、让革命精神萌芽的艰辛历程。
似曾相识又与众不同
为了讲好运河故事,传递运河精神,该剧汇聚了国家一级导演王延松、国家一级编剧王培公及陈建忠、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高树康及梁松等众多京津冀三地资深创作者,为《运河1935》保驾护航。《运河1935》的主要演员全部来自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景范、臧倩、张昕饰演剧中父辈,而张文明、李智、崔文静、葛安雨等优秀青年演员则挑起大梁,担纲主角。
话剧《运河1935》剧照
艺术家们发挥各自所长,从戏剧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入手,合力将运河生动鲜活的风土人情与动人心弦的时代故事一一呈现。为还原运河风貌,创作者们选取了代表运河传统特色的渔船、拱桥、芦苇荡等元素组成舞台图景。同时,利用灯光与特殊地板材质的配合,加之“**秘制”的流水声,在舞台上创造出一条盈盈流淌的大运河。服装化妆方面,创作者翻阅了大量历史文字及影像资料,并依据演员本身特点量身定制造型。音乐方面的选取也是匠心独运,最终呈现的是让观众似曾相识又与众不同的激昂旋律。
话剧《运河1935》剧照
一船,一桥,一长篙
舞台之上,一艘小船穿梭于芦苇荡间,一座小桥坐落于月光下,在潺潺水声中,观众被引领至运河河畔,一船、一桥、一长篙,成为了《运河1935》中的重要意象。正如该剧顾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宋官林认为,“作品中最重要的形象,就出现在结尾处主人公手执长篙撑船离开的时候,这让不禁让我联想——就这样撑吧,撑吧,撑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据悉,话剧《运河1935》在此次首演后,将于明年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开启一次意义非凡的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