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万户迎春至,永平古梅送福来
——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侧记
秋如
2020新春之际,岁在庚子,祖国西南边陲云南永平县古梅怒放。杉阳镇普棚村村民杨绍丽在自家门前高大的唐代梅树下,接过由著名画家唐建现场书写的春联和福字,喜上眉梢。这是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活动期间感人的一幕。
1月14日到16日,一场因古梅结缘的文化盛会“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在永平县举行。该活动由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赵树丛、黄建华、李润明、杨子东,刘曦林、张桐瑀、郭西元、朗森、唐建、孙剑、曹建华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画家、植物学家、永平县护梅志愿者100多人雅集永平,通过“寻梅”“赋梅”“写梅”等一系列活动,深度挖掘永平古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永平县委、县政府共同探索建设永平“中国古梅文化之乡”的新思路。
永平古梅段成仁摄
中国是梅花种质资源的起源地之一。全世界最古老的野生梅、最优质的梅种资源、最丰富的变异类型都在云南。永平野生梅具有自然分布早、野生资源多、管理保护实等特点,为中国古梅及古梅文化较集中的代表区域。
永平古梅段成仁摄
中共永平县委书记阿泽新对永平的野生古梅群落如数家珍,他介绍了永平文化精神与中国梅花精神的关系,表示通过永平古梅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更加坚定了永平的文化自信,彰显了永平开拓、奋进、包容、和谐的文化精神。永平县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淳厚的人文民风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介入等因素,使古梅以群落的原生态方式衍生到今天,唐代乃至唐之前,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梅,星罗棋布般妆点在永平的青山绿水间。他特别介绍了生长在博南镇花桥**博南古道博物馆内的元代古梅,树龄近800年,为《中国梅花图谱》所记载的中国四大元梅之一。
陈乙源在永平元梅前写生
唐建说,在他十年寻梅间与云南和永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散布在永平的这些大自然恩馈的古梅,吸引和感动着他,也吸引来了一大批的慕名寻芳者,永平将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世外桃源。为了保护好这些仅存的千年古梅,他和爱梅人士自发组建了梅友公社,携手走上爱梅、护梅、画梅、写梅的艺术之旅。
永平唐梅写生作品 刘曦林
据悉,东汉置博南县,古梅文化自古闻名。永平的古梅与文人墨客一直有着不解之缘。从杨慎谪守永昌卫问道元梅树下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徐霞客游历博南古道后“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的惊艳与感叹,到永平乡贤窦居炎题联的“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因永平的古梅而千古流芳。
文化论坛上,还举行了“云南永平梅友公社古梅画创作基地”“花之魂——永平梅花创苑”揭牌仪式。
“寻梅”活动期间,沿着澜沧江畔,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大家为生长在永平县杉阳镇普棚村山间的五棵野生古梅举行了揭牌保护仪式,这五棵古梅为唐梅、宋梅、明梅各一棵,元梅两棵。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中,这些古梅历尽沧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现场的每个人通过身临其境感受这些古梅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感触到寻觅过程的不易。
徐小云在永平元梅前写生 张继强摄
山路十八弯,每一棵古梅的寻觅,都是踏破铁鞋,历尽艰险,付出了寻梅和护梅人的毅力和满腔心血。唐建对此感触颇深。自幼喜爱梅花的他在十几年寻梅护梅的过程中,与怀着共同心愿的永平护梅人段正武、庄明海、周显泽等人先后在博南山中发现了十余棵古梅,2016年首先发现澜沧江边的宋梅,后又发现明梅、元梅和多棵清梅。这个贯穿唐宋元明清的古梅群,在永平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爱梅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得以妥善保护。位于杉阳镇打鹰山脚下的唐梅,是目前永平古梅群落里树龄最古老的。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由这株唐梅的发现者唐建与唐梅的主人杨绍丽一家签署了共同保护协议,并由唐建担任认养监护人。唐建现场书写“中国永平唐梅护持之家”及春联“博南门第春常在,唐梅之家花常开”“山对晋唐千里月,门开老树万朵花”,表达了自己对参与保护永平古梅的喜悦和欣慰之情。
永平唐梅发现者唐建为唐梅主人杨绍丽题写“中国永平唐梅护持之家”
“赋梅”活动地点位于永平县博南镇博南古道博物馆院内。阳光晴暖,香阵袭人,与会者雅集在元梅树下,用诗词歌赋吟咏永平古梅,表达对中国梅花精神的敬仰之情。座谈会由刘曦林主持,张桐瑀、郭西元、唐建、王瑾、杨金月、罗公染、王居明、孙剑、满江红、陈乙源、杨跃乐、华珊、李楷鼎等与会者通过“寻梅”“赋梅”活动,零距离感受永平的古梅群落,并针对如何弘扬永平的新时代梅花精神和大力发展永平的梅文化产业进行了探讨。
永平唐梅写生作品 唐建
与会的画家们纷纷表示将用一幅幅优秀的写生作品为永平的古梅传神写照。活动期间,郭西元的即兴作词《浪淘沙·永平探梅》:
古道晓风寒,
悠思千年,
梅干盘曲结鳞斑。
梦里依稀茶马道,
唐宋云烟。
枯柳弱花前,
难论函关。
此情怎遣紫毫端?
饮罢灵梅纯酿酒,
彻夜难眠。
言辞优美、意境深远,引发了大家的深切共鸣和怀古幽思。
资深策展人王居明向永平县委、县政府及艺术家们发出邀请,将于今年4月在山东潍坊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画节推出“中国画名家画梅作品专题展”。
永平元梅写生作品 满江红
“写梅”活动分布唐梅和元梅两处写生地点。大家不辞劳苦,珍惜这千年等一回的写生良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代表自己绘画风格的笔墨语言进行写生创作。不少画家为永平古梅的绝世奇美所震撼,流连忘返,活动结束后依然留在这里,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的写生佳作。
永平元梅写生作品 徐小云
大家用自己的才智深扎在永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与永平古梅对语,与永平人民一起齐心协力保护和传播古梅文化。他们保护和传播的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文人墨客寄寓个人审美品性的观赏性梅花,而是根深叶茂开花结果哺育众生的充满山野之气的古梅群落,并将此提炼和升华为高大伟岸、守正创新、顽强不屈、淡泊明志的新时代中国梅花精神品格。
永平的古梅群落,已成为寄寓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象征。这种在永平本土孕育勃发的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梅花精神,在传承中国传统的梅花精神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了梅花精神的文化内涵,开启了谱写中国梅花精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