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话说董寿平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人物 | 话说董寿平

画外董老

□郭宝厚

董老一生坚守中国文人的操守,其高尚的人品画品为人称道。据董老长孙董良达先生回忆,爷爷经常告诫他,作画如做人,要有志气,不管什么诱惑、什么困难都要咬牙挺过去。他每遇到困难时,爷爷最常鼓励他的一句话是:“不要受其所累。”钱财、家产在董老眼里都如鸿毛可抛,唯有对绘画事业的追求不可一日懈怠。这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曾把家产一次性便宜卖给乡党,只身赴京定居学画。1938年客居四川灌县时,尽管家计维艰,他还是将多年售画所得捐赠给抗战前线战士和河南水灾难民。1952年,董老将家藏的明清两代珍贵字画80余件捐赠给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获得山西省政府的表彰。1990年他又把自己最好的200件书画精品捐给山西省董寿平美术馆。无论是谁向董老求画,他都欣然执笔,即使在晚年行动不便、卧床养病时,他仍然吸着氧气为人作画。

董老一生崇尚俭约。他把韩愈“疏粝亦足饱我饥”的话奉为圭臬。一般人吃饭是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他是早饭要饱、午饭要少、晚饭要好,反其道而行。晚年早上喝碗牛奶,吃五个红枣和几个核桃、鹌鹑蛋;中午只喝两碗粥,或面片青菜;晚上吃得好一点,如玉米面窝头等杂粮,仅几个菜,吃肉较少,他好吃家乡的油煎辣椒。

中国书画报

对居住条件董老也没有什么要求。1974年后,他与一个工人共用一套两居室,独立属于他老两口的只有14平方米的一间房子,连一张画桌也没法放,他只能在床板上作画。后来荣宝斋经过努力,为董老调成两套旧式两居室,建筑面积共74平方米。不多的几件家具都是朋友送的,画室更是拥挤不堪,连大一点的画桌都放不下。北京市的一位副市长见他住宅条件太差,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提出以优惠价格照顾他一套房子,但他谢绝了。后来董老对子孙们说:“人有个住的地方就行了,我要不是扔了洪洞那几百间房子,也活不到今天。”

董老有一位同乡,在老家征集到董老许多早年的画作,董老一张未留,全部转赠给了董寿平美术馆。有一位老乡征集到一个过滤面粉的铜罗,上面写着“洪洞董氏置”,是董老先人的东西,对他来说是一件难得的“文物”,理应收下,但他却将铜罗送还给老乡:“还是归还那位乡亲吧!”他的价值观就是“既不恋财,也不恋物”。“什么也不看成是我的,只有把收藏的书籍字画看作是我的。但这是古人的东西,不一定是我要的,只要能在世上传就行了。除此之外,为什么要全归我呢?我的岁月是有限的。传给子孙,可能吗?佛家的话,人死了以后,自己用的财物,天一份、地一份、水火盗贼一份、不肖子孙一份,轮到我个人,今天有的只算五分之一,那五分之四随时都在哪儿放着呢?”“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他还常引用宋人高翥写洛阳墓地北邙山的这首诗,劝人不要过于留恋财物,但并不是主张醉生梦死。

董老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养成了上午读书、下午作画的习惯,即便90岁以后仍然如此。他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如果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画笔或许有些夸张,那么讲他一生没有离开书本画册是完全准确的。据董老的孙女董良成女士回忆,爷爷对她最关注的就是她的学习,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你最近学什么了。在董老卧病期间,还和董良成比赛记英语单词,而且记忆的速度、记忆的深度比孙女还强,令在场人惊叹不已。董老一生把求知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晚年视力差了,董老读书有困难,他把这视为最大痛苦,说:“我劝年轻人,若能读书赶快读,莫到有书不能读。”

董老认为健康的体魄十分重要,十分赞赏“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倡导,因此他对养生也颇有研究,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他的养生之道,基本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五行”“阴阳”学说,并融合了他作画的体会,把哲学、养生、作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养生理论与实践。

董老是人民艺术家,他为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附图为董寿平作品《梅》)

(董寿平(1904—1997)先生是当代的书画大家、美术理论家、书画鉴赏家,生前曾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山西省政协常委。2014年,为纪念董寿平诞辰110周年,西泠印社出版了郭宝厚先生撰写的《董寿平书画艺术》一书,读者秦北红先生日前特意来到报社,热情地向编辑推荐了此书。本文节选自该书的第七章。——编者)(来源:《中国书画报》中老年周刊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人物 | 话说董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