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更有戏——关良绘画艺术展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画中更有戏——关良绘画艺术展

画中更有戏

——关良绘画艺术展

□记者 王燕红

4月10日,由中国美协、北京美协、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画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之“高妙传神——关良绘画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继1956年关良北京个展之后的又一个关良艺术的重大展览。不仅集中展示了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从早期探索到晚期纯熟的风格形成之路,还征借到关良艺术中较少呈现的油画风景、静物、写生,以及革命样板戏等题材作品。作为20世纪的水墨戏曲人物大家,关良的绘画探索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情怀和胆识。

中国书画报《空城计》

关良学画是从留学日本开始的。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西方古典及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并对印象派画家莫奈、梵·高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成回国后,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使他开始了艺术的“归途”——由西方到本土。关良自幼在私塾中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从《三字经》《百家姓》《杂字》到《论语》《孟子》,同时也学习书法,这样的文化启蒙使关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重要的是,他从小沉醉于戏曲,这一兴趣不但成了他终身痴迷的爱好,也成为他笔下最主要的表现题材。

中国书画报《戏剧人物之二十四》

要将中西方艺术融会贯通,必须对两者都有极高的认识与领悟。关良发现,莫奈的作品中强调感觉、意象的创作方法与中国文化审美特征是不谋而合的;梵·高挫败的人生与无限痛苦的生命历程使他的画有超凡的境界,这和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追求具有一致性。这些外来营养,关良都巧妙地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关良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在看古今绘画的时候,发觉‘繁’与‘简’、‘写实’与‘夸张’以及国画中的多角透视、以拙就拙等特殊关系。”他还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画像砖等画册集中起来仔细玩味,寻找历代石刻艺术的相似之点与不同之处。他深研笔墨与线条,推敲“六法”的“常”与“变”。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摆脱了“十八描”程式的束缚,而运用自己的“钝、滞、涩、重”与“拙中带巧、柔中带刚”的方法,在造型上强调极简而又传神,“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画出了稚拙而率真的水墨戏曲人物画。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戏曲对关良的影响是巨大的。戏曲语言动作的写意性、脸谱造型的夸张、舞台气氛的铺陈等,都能找到与中国画相通的地方。作为超级票友,关良更是深得其中三昧,以笔墨落于画纸,自然能不同凡响。但绘画与戏曲毕竟不同,关良注重画面的构思,对剧情、人物反复琢磨,重新安排舞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含蓄而又率真的艺术手法加以处理。如《三岔口》《空城记》《捉放曹》等,他利用变化无穷的构图,取舍得当,使画面不是一览无余的,人物与场景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中国书画报《戏剧人物之四》

关良生活的那段岁月,正是一个思想激荡、名家辈出的年代。齐白石、郭沫若、李可染、倪贻德、盖叫天等绘画、戏曲大家都是他的知己。他们在艺术上相互提携,在戏与画中互相切磋。1957年,关良还与李可染共同出访柏林,到魏玛、德累斯顿写生,留下了多幅作品。展览为了更好地呈现出关良生活的年代及其艺术氛围,特别开辟出一层展厅,除了部分关良具有代表性的画作,还展出了齐白石、李可染(柏林写生)的画作,以及盖叫天、梅兰芳等人戏曲演出的影像资料,以故事与作品相结合的形式娓娓道来。带观众回到那个年代,去看看关良的艺术,去品品画中的味道。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9日。(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画中更有戏——关良绘画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