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发展走向歧途了吗?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国画的发展走向歧途了吗?

遵循中国画论,弘扬真善美

□郑国凡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开展、巡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诸多评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该届美展存在的诸多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作品不多,许多作品有技法而没想法、好看而不耐看;二是工笔画越来越精致,人物画越来越写实,花鸟画越来越精密,有向西画靠近的倾向;三是利用网络图片和数码相机作画,有碎片化、以小拼大的构图倾向。这些意见简而言之即为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绘制精密、技法进步,唯缺少内涵和神韵。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何以重复着往届美展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除去美术教育、评选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外因,当前国画家在创作中一定程度地脱离中国画理论的指导是产生问题的内在根源。

一、遵循中国画论是进行国画创作的前提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与中国文化同步发展,渗透着深刻的佛、道、释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画理论。据有关学者统计,自东汉至近代,中国画相关理论著作多达八百五十余种,囊括了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分科。

中国画论对国画的审美观、创作方法等均有系统、完整的论述。其中,应特别指出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人物画“以形写神”的“传神论”、南齐谢赫提出的品鉴绘画“六法”、南朝宋宗炳和王微提出的山水画“畅神”学说和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论等。这些理论对于中国绘画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顾恺之“传神论”的核心为“悟对通神”“迁想妙得”。“悟对通神”指出绘画主体与客体的情感交流和联系,“迁想妙得”使得艺术形象更具表现力。谢赫的“六法”论把绘画的“气韵生动”列为“六法”第一,将“传神”概念提高到“气韵生动”的艺术高度,成为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标准。此后,各朝各代的画家、理论家都通过自身实践对上述理论不断进行检验、发展和丰富,最终形成了中国绘画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既强调中国绘画作品必须要达到能“传神”和有“气韵”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强调画家应深入绘画客体的存在环境,亲身体验客体的“神态”和“气韵”,通过“悟对通神”“迁思妙得”“以形写神”升华客体形象,再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形成真善美的“意象”,最后将其反映到作品中,从而创作出能够传神达意的艺术作品。我们看到,这个创作过程与西方绘画的创作过程有很大区别。西方绘画强调客体的真实再现,而中国画则强调传神达意。这是中国绘画几千年文明传承形成的艺术观念与西方文明所形成的艺术概念的本质差异。

中国绘画理论强调“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在艺术上的高度统一。中国画作品一旦丢失这两样,是很难被观众认可的。看看今天各类参展的作品——把人物画成一个个翻着白眼珠,像得了某种疾病的傻子;把山水和花鸟画得密密麻麻,如同数码照片。尽管这些作品的写实功夫令人咂舌,但是因为没有画家情感的表露,依然会让观者觉得索然无味。

二、深入生活、历练修养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必由之路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无论工、写,都渗透着画家深入客观生活的感悟。当画家运用已经掌握的娴熟技巧将这种情愫强烈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能使作品达到传神达意的艺术高度,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石涛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都是在讲深入生活的重要性。齐白石的画之所以能够深受百姓的喜爱,不只是因为他的画色调鲜明、内容生动、雅俗共赏,更在于他的画全部是从长期细致的观察中提炼出来的。齐白石的一幅《十里蛙声出山泉》,通过巧妙的构图,用一条流动的山溪中的几只蝌蚪传达出了十里蛙声。这样的生动画面如果没有长期深入生活的观察,是绝对画不出来的。“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齐白石题画款)这正是一位人民艺术家长期观察生活的感悟,也是当今国画家们特别需要坚守的品格和道路。

但近年来,有些画家不愿意长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表现出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他们将相机拍摄的山水、人物、花鸟照片用电脑软件进行图片处理,或合成、或分解、或渲染、或调色,最后按照处理后的图片进行放大绘制。这种所谓的“创作”方法,把画家应该长期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的艰苦过程,简化成图片处理过程。尽管这种作品在形象上可以达到高度精微、逼真的效果,但明显写实过度而传神不足。画中缺少画家对客观事物“神”的深入观察和对客观事物“意”的艺术升华。这样的作品怎么可能感动人呢?如果一个画家把画高像素的数码相片作为一种境界追求,与它一比高低,无疑会永远处于下风。而且由于这类电脑翻版“作品”脱离生活,没有画家个人情感的融入,必然会沦为“好看不耐品”的东西,其艺术也必然会停留在仅仅再现客观物象的水平上。

三、画家的个人文化修养是画好中国画的必要条件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画家,仅仅掌握娴熟的绘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国画创作不仅要表现绘画技巧,更要反映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悟和认识,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养。造型能力、笔墨功夫是画家必备的“技”,掌握表达中国绘画的“道”才是画家更需具备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清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此语道出了中国画以情创作、以情动人的内在本质。

艺术要更高地反映生活,这就要求画家具有的知识越广博越好、视野和胸襟越开阔越好。这样画家才能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里找出真善美的艺术形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那么,画家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呢?概而言之,画家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对创作的重要性,清唐岱在他的《绘事发微》中有精彩的论述:“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文化修养决定了画家对文、史、哲等方面接收的广度和深度。文化修养越深广,画家观察、感悟客观事物的能力越强。首先,画家需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宋邓椿云:“画者,文之极也。”中国画十分强调画面的诗意。若将诗景融入画面中,画面的境界便可突破景物的限制,使观者的想象空间更加自由。故中国古代画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的说法。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画家没有半点中国诗文化修养,他的画作怎么可能会有诗意?其次,画家需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当画家面对茫茫天地、面对一年四季轮回变化的万物、面对生命的生老病死,如果没有起码的哲学知识,其作品中不可能表达出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再次,作为一个画家,当然还需要具备有关中国画理论的修养。笔者始终认为,国画家要积累一定的文学、哲学和绘画理论修养,这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事情。现在画界有一种把上述各种修养看作是“画外功夫”的观点,认为它们对创作可有可无。很显然,这是一种十分片面和错误的观点。今天部分画家正是因为缺少必要的修养,才导致创作出的作品审美乏味、缺乏深度。

四、弘扬真善美是画家创作的崇高社会责任

“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定审美目标的分界线。绘画的艺术功能在中国历史上走过了“记事物、传宗教”“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畅精神、泄逸气”等不同阶段。但我们在否定简单的政治口号式的艺术风格之后,不论选定何种艺术功能,对艺术家来说,“真善美”和“假恶丑”之间的选择,始终是艺术家审美取向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只要是人为的艺术创作,所谓“超艺术”“纯艺术”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艺术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动机,也必然会反映出作者对所处社会生活的态度——或积极或消极、或阳光或阴暗、或开朗或颓废。

当前党和政府以“中国梦”为目标,引领全国人民创造民族复兴的伟业,正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艺术来凝聚民族思想文化正能量。在此形势下,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艺术家,必然会以饱满的热情去弘扬社会的“真善美”,创作出更多高品位的绘画作品。

五、发展中国画不应片面倡导“重工轻写”对于中华书画艺术的发展,有人这样表述:传统书画各扬其道,以各自的方式分科发展,但皆以独一无二之风姿挺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借彼物理,抒我心胸,流露出中国人心灵之极致,均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可见“借彼物理,抒我心胸”乃中国书画艺术之共同特征。正是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画孕育和形成了工笔和写意两种艺术风格。尽管表现手法有所不同,但在艺术上难分伯仲。其中,写意性绘画更是突出地具有“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的特征。

今天,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在某些片面理论的误导下,许多人对中国画的写意性进行贬低、排斥,认为它是文人的笔墨游戏,玩的是画外功夫,人人均可涂鸦;工笔才是坚持画之本法的好风格,能创造经典和精品。反观各类画展,写意画的入选作品越来越少,能获奖的更是凤毛麟角。当今画坛的这种斥贬中国写意画的态势,确实令人深感忧虑和不安。

回看历史,自一千五百多年前南宋画家梁楷首开中国画写意之风,写意画家辈出。元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柯九思、王冕,明有徐渭、陈淳,清有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虚谷,近现代有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他们的作品彪炳史册,至今仍广受欢迎。这足以证明写意画所具有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如今,历史已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绘画艺术也必然需要多元化发展。所以任何轻视写意画风格发展的做法都是违背历史规律的,是错误的。

为防止中国画发展走向歧途,笔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化教育和传播,使画家具备必要的综合文化素养;二是品鉴中国画的艺术水平应以“传神达意”为基本标准,各级美术管理机构对此应加强引领和指导;三是对美术大展初选入围的作者进行必要的中国画理论测验,及格者和具有明显“传神达意”特色的作品可酌情进行艺术难度加分;四是对各类综合性画展,应按画种和风格合理分配入选、得奖指标,刺激不同种类、风格均衡发展,防止片面化的产生。(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中国画的发展走向歧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