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 | 扎根生活,为祖国歌唱 ——走近人物画家狄少英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画家 | 扎根生活,为祖国歌唱 ——走近人物画家狄少英

扎根生活,为祖国歌唱

——走近人物画家狄少英

□王璞山

狄少英是军旅生活培养出来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画家。他身上有一股军人特有的气质,办事雷厉风行,画画干脆利落。

为了创作出生动、鲜活的画面,狄少英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远涉北疆的雪山草地,深入南国的海域椰林,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艰苦、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描绘上。其笔下的康巴汉子、瓜乡少女、赶海渔妇、椰林姑娘,都是那样动人。他曾深入云南西双版纳体验生活,同基诺族兄弟同甘、共苦、齐乐,最终创作出《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巨幅画作。画中对基诺族男女老幼的服饰装束均有描绘,并表现出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状态。如果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是根本创作不出如此生动的作品的。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画家狄少英正是这样做的。多年的部队生活,使他练就了坚韧的毅力、刚强的性格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他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采风写生不同于游山玩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经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情况。画家采风应带着参与者与旁观者的双重身份,既要有参与者的心态,又要有旁观者的眼力。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引人入胜的好作品。

狄少英认为,学问是水,艺术是船,水涨则船高;没有学问之水的承载,艺术之船是难以远航的。长期的军旅生活不仅培养了他的军人气质,更滋养了他的艺术生命。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经过了严格、规范、系统的基础训练,积累了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力。他将中国传统的线描与西方的素描相结合,并借鉴水彩、水粉的某些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狄少英作画以线为骨、以墨造型,同时糅进素描表现明暗关系的方法,将人物的面部刻画得细致入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狄少英善于对眼睛的刻画,并能使眼神的变化与面部其他部位肌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他画中人物的眼神既自然又让人难忘。他还善于用手势来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声音。在《太行山上》一画中,紧握背带的手表现出抗日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在《朝圣之路》中,合十的双手表现出藏族同胞的虔诚;在《瓜乡少女》中,舞动的手表现了少女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在《红楼十二钗》《瑶池仙子下凡尘》中,动作各异的手分别代表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这种表现手法看似简单,实际画起来却很难——既需要画家具备过人的观察能力,也需要画家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狄少英曾用十年时间专攻书法、诗词和篆刻。他不仅以书法笔意作画,还善于在画作上题款,题识内容多出自《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在中国画创作中,诗情画意必不可少,狄少英把其看作是中国画的灵魂。其《盈盈一水照婵娟》《青青园中葵》《在水一方》等画作,画名含蓄文雅,既表达了诗情又揭示了画意。有时,根据主题及内容的需要,他还会题写字数超过百字的长题,这在如今的画家中是不多见的。另外,狄少英对印章的钤盖也十分讲究。他会根据题款及画作构图、风格的需要,选择与之大小、样式相适应的印章,力求做到画作与题款、印章的相映成趣。

当代国画大家董寿平说:“从事绘画艺术的人,一定要懂点哲学、历史和文学。”创作历史题材的画作更是如此。狄少英深晓此理,“板凳甘坐十年冷”,静心去读古今书。因此,他成功地创作出了《司马迁著书》《陆羽品茗》《橘颂》《竹林七贤》《红楼十二钗》《四美图》等众多有关历史故事题材的画作。

综观狄少英画作,人物造型形神兼备、态度坚定、爱憎分明、举止从容;用笔大胆肯定,线条遒劲有力、洒脱干练、对比强烈;设色明快,善用红色点缀画面,使画作更亮丽、主题更突出。他以反映时代精神和讴歌人民为己任,努力追求生活中最本质的真善美;他始终以真诚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对待艺术、对待创作。我们相信,在不懈努力下,狄少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精彩的好作品来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狄少英,一九五七年生于河北定州,一九九一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北京军区美术创作员。现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创作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建军五十五周年、六十五周年、七十周年全军美展,以及第八届全国美展、二○○七年全国中国画展等全国性美术大展并获奖。出版有《狄少英国画作品集》《国画名家——狄少英》等。(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画家 | 扎根生活,为祖国歌唱 ——走近人物画家狄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