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齐白石印风的“农民意识”[6]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讲座 | 齐白石印风的“农民意识”[6]

齐白石印风的“农民意识”

□薛元明

三、印为心画

齐白石的印文,尤其是闲章一类,常见个人情怀,比如志向、兴趣、心声、交往,也有很多记录个人农民出身的词句。串连起来解读,既是个人艺术思想的发展史,也是毕生所走过艺术旅程的记录。内容朴素率真而又意味深长,寄托着隐衷心曲,自信和自得中也夹杂着苦闷和矛盾。这种复杂心态通过对印文的解读可一览无余,如“一掷千金浑是胆”“寡交因是非”“行高于众必非之”“叹平生在中年过了”“一代精神属花草”“何要浮名”“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寄萍”“吾少清贫”“有衣饭之苦人”“客久子孙疏”“身健穷愁不须耻”“无君子不养小人”“要知天道酬勤”“有情者必工愁”“老眼平生空四海”等。这些印章不仅文辞可以让人如坐春风或当头棒喝,而且在技法处理上也常示人以出其不意的创造性。

中国书画报鲁班门下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书家一直在为写自作诗还是抄录古诗词争论不休,难免故作高言。无论是写诗还是写字,都要注重有感而发。没有诗情,憋出一首打油诗毫无意义。抄写一首古诗,如果笔墨非常精彩,也未尝不可。如若抄录熟诗,笔墨极其拙劣,自然为人非议。书家为写而写,印人为刻而刻,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殊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某个阶段若个人感觉不理想,不必过于勉强。为刻而刻的原因在于:第一,缺少真情实感的经历。相比之下,齐白石以印记事者居多,言之有物。第二,缺少必要的文化积累,盲目拼凑一些文字来入印,显露出颓废和生硬的气象。齐白石刻印因请而发,势出自然,印与人妙合无垠,格外能打动人。

由此可见,齐白石示范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不但能做到印从刀出、印从书出、印从石出,更能做到印从心出、印从人出,人与印融为一体。

中国书画报木人

一是贫苦出身。

如“寻常百姓人家”“也曾卧看牛山”“疏散是本性”等印,表明自己天生不愿受太多束缚,不愿做官,不愿走与别人一样的路。是否可以说,“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的愿望,在他看来就是一种有异于“诗书传家远”的农民意识的自觉表白呢?此印共八字,以九字章法来安排,印面用内栏分割,一任大小,字形依势而成,有时不为边栏所限,加以突破。尤其是“子孙”二字的处理,堪称大手笔。对照印面来看,不作摹削修饰的老齐有时也会小心翼翼地收拾,“以”“吾”“子”三字周围打上了一些不规则的白点,显然是刻刀锐角剁成,“孙”字左下角的残破也是用心经营的。很显然,不能光从话语表面上来理解和看待一个人。这正是齐白石内心“农民意识”的体现,难免偶尔会口是心非。

中国书画报吾幼挂书牛角

齐白石幼年家境贫苦。七岁时跟随外公读书,时间不长便中断了,自此便上山砍柴、放牛,干农务杂活。每当外出时,老祖母就给他佩带辟邪的铜牌和铜铃。每当听到铃声,就知道孙子已平安归来。齐白石曾刻“吾幼挂书牛角”以纪念祖母和过往的日子。少年时的烙印太深了,以至于齐白石晚年在北京时仿照布置了一间书房,取名“甑屋”,款题:“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日风,四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廿余岁时,尝得作画钱买柴米,祖母笑曰:‘那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忽忽余年今六十一矣,作客京华,卖画自给,常悬画于屋四壁,因名其屋曰‘甑屋’,依然煮画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呼吾儿同餐矣!癸亥正月,白石。”同时刻“甑屋”一印以记。将印章与匾额题款结合起来赏读,这方印带给我们的就不仅仅只是技法之美,更多的是人性之美。

中国书画报以农器谱传吾子孙

二是职业身份。

齐白石刻有多枚“木人”和“木居士”等印,对自己早年做过木匠的经历从不讳言。类似印章处理手法非常高明,与“白石”姓名印一样,都是笔画极少的字,巧思妙想,别具一格。“简”是齐白石刻印的一大特色。善用简字,单刀痛快淋漓属简洁,而个人的心思和情感常常自然袒露,简明利落,一览无余。

中国书画报甑屋

齐白石另有一朱一白两方“鲁班门下”。虽然仍流露出木匠出身之意,意境却大不一样。“匠”在今天理解起来是手艺人,孰不知伟大的人物通常被称作“巨匠”。“匠”有匠心独运之意。鲁班是一个能工巧匠,是大匠,与建造赵州桥的李春一样,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如果说,“木人”尚有自报家门的意味,那“鲁班门下”则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志向。(6)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讲座 | 齐白石印风的“农民意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