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山之骨以传神——画家纪振民
□贾德江
天津画家纪振民给我的印象是清癯、鹤发、寡言。他总是带着满面的纯净、满眼的真诚和满身的和气,有着一种历经沧桑的坚毅和笑对人生的坦然。其质朴、宽厚的天性像一棵松顽强挺立,似一枝梅俏不争春。他既是一位儒雅谦和的长者,更是一位颇具师长风范的画家。
纪振民作品中的山水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写照,是其胸中丘壑的迹化、笔墨蒙养的印证。“墨中见笔笔含墨”的厚重苍润、“黑墨团中天地宽”的变幻莫测、“天地浑融一气”的万千气象,构成了其山水画凝重、强烈、老辣、苍浑的意境。
纪振民的山水画主要继承了北宗山水画传统,多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雄强。在画面经营上,他注重山石的雄健峻峭、丘壑的开合大势。实际上,他的山水画也融入了不少南宗文人画传统,有王蒙用笔之茂密,有石涛点苔之清新,有龚贤积墨之深厚。他强调北宗山水的骨力醇厚、群峰巍巍,同时也提倡南宗山水的水墨轻岚、气韵高华。他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丘壑之美表现在作品中,从而使画面生成一种自足的张力,达到了水墨苍劲的视觉效果。他的作品不是平面的叠加,而是深度的融合,具有个性化的笔墨特点。
《古塬清泉》 纪振民作
纪振民不仅对当代画坛的写实主义画风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批判,而且也对以清代“四王”为代表的纯粹泥古画风有着自觉的抵制,因而他的山水画既无写实主义的刻板匠气,又无文人画末流的陈陈相因。他的作品虽然师法于古人,但又不完全得自纸上传统,而更多来自于江山之助。他把传统技法和“到处云山是我师”(元赵孟頫语)结合起来,将墨色生动与师法自然相联系,努力追寻山水画的新秩序、新语言、新境界。他的山水画创新既不是用写实造型取代意象写形而沦为自然的奴隶,也不是一味强调主观臆造而流于旧文人画的粗疏。他强调“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笔中有墨者巧,墨中有笔者能”“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清笪重光语)。在创作时,他不仅注重写实与写意之间的虚实相生、形神兼备,也强调笔与墨之间互为生发的内美与真趣,以及感受生活对于传统技巧的重要作用。正是依靠这些画理、画论修养的支撑,他的山水画才能“得山之骨,与山传神”,表现出意匠新颖的境象,表达出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
《林泉幽居》 纪振民作
纪振民在作品中使用多种画法,根据自然、理法和想象,时而强调以线造型,以墨辅之,力求在对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塑造中透出润泽柔和之墨韵;时而又以水墨为主,以线辅之,在墨气氤氲中彰显出以丘壑立骨的构造之美。他也时常在饱满的构图中,以勾勒、点染、泼墨、破墨、皴擦相辅相成的画法来表现造化由实到虚、返虚入浑的多端变化。他追求水墨的分量和笔触的厚度,强调在传统中国画笔墨中创新,看重现实的人生经验,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切近时代。
从笔墨语言上看,纪振民胜在骨法,也胜在墨韵。从画面意境上看,他写出了山河的灵魂,也写出了自己的情感。他的山水画创新意识一直建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本体意志的合一上,因此其画作具有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
纪振民,1938年生于河北保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其作品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第四、六届全国山水画展。出版有《纪振民山水画集》《纪振民画集》等。(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