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本社和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天津美术网协办的“天津人物画发展研讨会”在本社召开。本次研讨体现了力量的凝聚、思考的多元、观念的碰撞。本期推出李津的观点。
李津: 近代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天津出现了租界文化,小洋楼、教堂出现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也进来了。但天津本地又有很浓厚的民俗文化,如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等等。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还有,由于天津离北京比较近,京城文化对它也有一些影响。清末以后,京城很多遗老遗少来到天津,把许多皇城的文化传统也带过来了。这些因素都形成了近代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审美取向。从人物画角度来看天津的地域特色,一方面是很早接触到西方美术,如教堂壁画;另一方面,民国时有许多传统功底非常好的老先生从北京过来教画画,带来了最正统的绘画技术。所以,天津从刘奎龄、刘继卣开始,就已经形成既有西画的写实传统,又有中国画传统造型和审美的人物画风格。可以说,这条线一直延续到何家英、刘泉义那一批画家。
与其他地区相比,今天天津人物画家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功夫好,即用笔用墨的功夫比较深,注重传统。这是其他许多地方的画家所不具备的。第二,注重造型,受西方素描的影响,对造型要求很高,但这种造型更多是“学院派”的。第三,画家的风格不单一,不是谁主导一种风格,而是画家笔下各有各的趣味。这从整个艺术角度来讲,是一件好事。 由于天津人物画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天津青年人物画家很容易出现“炫技”的现象。这就好比是人哪方面有长处,就容易拿哪方面说事儿一样。实际上,手段和表现效果只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画家应从这些层面走出来,不断地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原创性的东西。 关于天津中年人物画家这一批,我谈谈我自己。其实我的画里面就有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表面的、具体的,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天津市井文化、民俗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虽然出生在租界的一个洋楼里,但我非常清楚,天津民俗的东西,所谓“老城区”的文化,和租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市井,但不能叫“艳俗”,应该叫“民俗”。我认为,天津这个城市再怎么去发展,它本身民俗这一块一直保留得比其他城市好。这也是天津的一个特色。 中年画家有了风格之后怎么走?我也只能谈谈我自己。现在,我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风格,寻找新的方向是我一个实实在在的需要,或说是一种欲望。“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画家得到了肯定,然后一种面貌、一种题材画一辈子,这不是从事艺术的态度。将来肯定是谁更有挑战性,谁更具创造力,谁的发展空间就更广阔。 天津是个自足的城市,所以大家相对互不打扰,耳边也不会天天听到一大堆兴奋的事儿,生活相对乏味和平淡。画家在这种环境里更容易去练功夫,提高绘画的技能部分。但它的危险也在这里。艺术不是技术,思想的开放性和创造的欲望非常重要。如果天津的艺术家能把这一点解决好,将会更有未来。
李津《古道西风瘦马》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