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学哲,1957年出生,朝鲜族,吉林敦化人,现居青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打糕图》《春江水暖》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早春》入选中国首届中国画作品展,《秋水》获全国林业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工写结合 笔由心出
工笔和写意是传统中国画明亮耀眼的“双子星”。工与写,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只是技法、形式的不同,而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是一致的。工写结合,才能形神兼备、抒情达意。就姜学哲而言,工笔和写意,或者说工笔画的写意性和写意画的工笔性,恰似“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载着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奔驰、腾飞。
姜学哲善画速写,能够凭借现场写生得来的经验,将自己的心灵迹化为动人的笔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无不造型准确,下笔果敢,墨色生动,神采飞扬。他的那些来自故乡的关东老人,追求古意的仕女、文人雅士和得之于大自然的动物、风景无不形神兼备。姜学哲非常喜欢当代画家李世南的艺术。20世纪80年代初,李世南到吉林讲学,给当时年轻的姜学哲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李世南对大写意人物画的探索和革新,以及他“苦行僧”般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深深影响了姜学哲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 工笔画以笔墨细密严整、色彩绚烂鲜明为基本特点。它以精细的笔法、严谨的结构、传神的造型、典雅的色彩为独特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与思想。姜学哲大量汲取传统营养,在学习、临摹前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兼工带写的绘画特色。他善于把传统工笔画语言进行现代改造,从形式构成到空间处理,从造型设计到色彩搭配,处处体现出一种浓郁的现代气质和清新的民间元素。他力求通过对自然的独特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极普通的景色中寻找一种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情趣。他的画中,往往颜色用得不是太多,但整个感觉高雅而庄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自然和谐的情趣。不论纨扇小品还是鸿幅巨制,他都是用认真的态度苦心经营,着力于清雅隽永的氛围中彰显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容都植根于特定的生活环境、民族传统中,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密不可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大地是姜学哲生长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是他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和长流源泉。几十年来,“白山黑水”间的文化滋养了他的身心,浸淫了他的血脉。姜学哲是朝鲜族,因此他的作品大多以朝鲜族民俗为主题,古朴典雅、深邃隽永。他以朝鲜族民族风情风貌为主线,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准确生动地体现朝鲜族人民的民族品格。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姜学哲能够准确抓住各种活动场景中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及瞬间的动作变化,并能出神入化地加以表现、刻画。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姜学哲有着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写客观之“真”、绘主观之情的超凡能力。 当下,受不良时风的影响,有些工笔画家摈弃传统精神,一味追求“惟妙惟肖”的形似,罗列物象琐碎繁杂,表现物态腻烦呆滞。他们洋洋自得于把手中画笔变成照相机,对景描绘毫发毕现,刻画细节不遗余力。他们忽视或者无力表达所绘形物之神和意,不懂得既要状其形,更要写其意。李可染先生刻有一枚图章“不与照相机争工”。他说:“画家比摄像师有更大的创造的自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我们知道,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越强,其生命力也就越强;相反,则会日渐没落。“笔由心出,法为我用。”姜学哲的艺术作品,不是不加选择地去完全照搬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而是通过从目视到心视的转化,力求表现出所描绘对象的动态、情趣、虚实、浓淡、形神、气势,使之具有诗情画意。虽然他也十分重技法技巧,但给人感觉不是刻意追求,仿佛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他的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姜学哲以为,自然的真实不是纯粹的艺术,只有画家根据自己的感悟重新铸造出来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的真实只能是象征性的真实。画家应该以“写心”为上,有思想、有创见,才能将心灵深处涌出的情思和生命活力付诸笔端。 姜学哲绘画作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工写双修,能于写意中体现出“应物象形”的工笔性,于工笔中体现出“气韵生动”的写意性。我们期待,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姜学哲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不断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附图为姜学哲作品)
关东老人
捣椒图
来源:《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