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十八帖|欧阳询《化度寺碑》

书画知识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书法入门十八帖|欧阳询《化度寺碑》

中国书画报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在唐武德四年(621),以64岁的高龄入朝为官。做过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公元641年逝世,享年84岁。他晚年的成就,除了主持编纂了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之外,主要集中于书法方面。

欧阳询与同时代的虞世南并称“欧虞”;与虞世南以及稍晚的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与其子欧阳通并称“大欧、小欧”。然而,初唐书法大家中,只有欧阳询与后世的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一起名列“楷书四大家”,这并不是说欧阳询的楷书比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更好,而是因为在法度完备、书写规范方面,欧体具有典范意义。这种典范意义,尤其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中。

除了《九成宫醴泉铭》,影响最大的欧体楷书字帖,当数《化度寺碑》。《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写,刻于唐贞观五年(631),比《九成宫醴泉铭》早一年,二者风格接近。

虽然说这两通碑风格相近,但其中还是稍有不同的。相对而言,《九成宫醴泉铭》更为整饬规范,而《化度寺碑》无论点画和结构,都更加轻松自由。欧体融合了南北书风,《九成宫醴泉铭》偏于北派的严谨庄重,《化度寺碑》则偏于南派的潇洒风流。前者为皇家宫殿所写,后者为高僧大德所作,书写时的情绪自然也有所区别。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率更《化度寺碑》,笔轻意长,雄健弥复深雅。”评论可谓贴切。

关于这两个碑帖,哪一个是欧体第一,历来莫衷一是。所谓“文无第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实在无须争辩。

实际上,这一争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即欧阳询是否是学习王羲之起家的。《新唐书·欧阳询传》记载:“询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另外记载了欧阳询观看索靖碑三日的故事。清代学者阮元《南北书派论》中说:“夫《唐书》称初学羲之者,从帝所好,权词也;悦索靖碑者,体归北派,微词也。”大意是说,《唐书》说欧阳询学王羲之,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喜欢王羲之,权且这么说;记载欧阳询观索靖碑的故事,是把欧阳询划入碑派书家,暗含着贬低。其实,欧阳询本来就擅长篆隶,划入碑派,也不是贬低。而欧阳询临写的《定武兰亭》形神逼肖,又如何否定其早年学过王羲之呢?传说欧阳询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摩、刻苦钻研。《指归图》到底有没有,这个传说到底是不是后人虚构,很难说清。但是,《化度寺碑》传达着王羲之书风的优雅,倒是“有图有真相”的。

我们知道,欧体的风格,特别是《九成宫醴泉铭》的风格特点是“森森然若武库矛戟”。点画的起笔、收笔多用方笔,棱角分明;它的撇画弧度不明显,而是富于刚性,恰如战刀;横折的右上角,突出方折,形成规整的“肩”部。结构往往上紧下松,有挺拔之势;外紧内松,有整饬之感。欧阳询善于造险、救险,犹如戏剧中的营造冲突、掀起高潮,而最终解决矛盾、完美结局。

相对而言,《化度寺碑》的结构方式,则不以险峻、凌厉为特色,而是更加疏朗、错落、匠心独运,传达出润泽、空灵、从容、舒缓之美。

我们不妨以“读帖”的方式,来领略它的风采。

“流”字的结体十分疏朗。三点水位置较低,右下角留出空白。三点水的三个笔画,并非上下对齐,其运笔方向都不一样,富于变化。右部上窄下宽,然而窄的地方并不局促、宽的地方并不放纵,安排得恰到好处。

“聚”字结构上窄下宽。下部三个“人”字的变形,呈发散之状,可谓是聚中有散。右下角的捺画,短促而厚重,奔放中有含蓄。

“微”字中下的竖画改为撇画,捺画取斜势。

“端”字左下留白,右部“山”字的中竖上伸。“而”字的横折钩右伸,富于错落之感。

两个“度”字中部的横画伸展程度不同。捺画一用斜捺,一用反捺,显然都是苦心经营的结果,而表现出的却是带有行书意味的动感。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领会字帖中的每一个字,就会得到笔歌墨舞、鸢飞鱼跃的艺术享受。读帖如品酒,是鉴赏书法的终极目标,也是成就书法家的必由之路。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旷世杰作,却只留下了一件斑驳不清的原石拓片,可谓“海内孤本”。相传,北宋庆历初年,范雍曾见到《化度寺碑》原碑,叹为至宝。寺中的僧人误以为碑石中藏有宝贝,就把碑砸成了三块。后来,经过靖康之乱,三块残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件唐石原拓的字帖,一直传到清末名臣,也是著名收藏家的潘祖荫手中,他的侄女潘静淑嫁给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时,潘祖荫以此帖陪嫁。吴湖帆视此帖为至宝,不仅请人题写“海内第一唐石真本宋拓化度寺碑”,还绘制了《勘碑图》和《碑式图》。他的书斋名“四欧堂”,甚至子女的名字,都与这本字帖有关。这本堪称国宝的字帖,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敦煌石室发现了所谓的“唐拓本”,为法国人伯希和携往国外,分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这件拓本字口清晰,简直如新刻一般,有的人甚至认为它是原石唐拓。其实,只要稍做比较就可以看出,敦煌拓本生硬刻板、匠气十足,显然是翻刻本,而且翻刻的水平并不算高。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聚”“微”“端”三字,说句开玩笑的话,如果你认为这几个斑驳不清的字,比这几个清晰的字要美,那就差不多懂得欧阳询了。而“懂得”二字,又谈何容易。

还有一个遗憾,是创造出如此挺拔帅气的欧体的作者欧阳询,其本人并不是帅哥,连历来严肃的正史,都记载他相貌丑陋。传说,唐武德年间,高丽(今朝鲜)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长孙无忌嘲笑欧阳询的长相,还作了一首诗:“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可见,“书如其人”,可不是就长相而论的啊。(《书法入门十八帖》由海燕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画报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艺术资源号-艺术号-书画知识-书法入门十八帖|欧阳询《化度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