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 第205期 美术新闻
杨卫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作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木心,又成了业界争论的话题人物。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木心作为一个文艺家,对音乐、文学,以及绘画等发出的言论,是否准确到位?抑或他作为一位文艺大家,是否真如陈丹青所推崇的那样,可以名垂青史?否定的声音多来自专业内部,而认同的观点则主要出自社会公知。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我也和许多人一样,质疑木心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因为他没有创作出一部完全属于自己的著作,其文学观点和学术思想,多流于即兴式的漫谈,缺少思想史的逻辑和语言的内在结构,尤其缺乏原创的观点。而他的绘画作品,也缺少革命性的突破,多是率性而为,不成体系,无论是风格还是观念,都没有嵌入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中,只能算是文人墨客的遣兴之作。因此,木心可以称之为才情作家与风雅文人,而绝非艺术大师。但尽管如此,并不防碍我对木心的欣赏,尤其是他的博学与通透,令我折服。
应该说,木心是一个奇迹,也是人群中的一个另类。如果还原到过去中国的语境,木心的价值更是百不获一、难能可贵。他在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确实是一位矝奇立异的人物。陈丹青推崇木心,正在于木心的不屈性格与超凡脱俗。
陈丹青出生于繁花似锦的上海,却经历了知识饥渴与审美暗淡的年代。而木心所标举的士气,以及身上具有的摩登气质,对陈丹青而言,无疑是一种旧上海记忆的填充,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这是陈丹青在美国结识木心后,极力推崇他的原因,源于陈丹青的个人成长经历,也是时代的精神匮乏所致。我们没有必要指责陈丹青拨高了木心,就对生命价值的认同而言,陈丹青是真挚的,也是发自肺腑的。问题并不在这里,不在于木心是否为真的艺术大师,而在于陈丹青推崇木心的行为本身,重拾了某种丢失的传统。
在经历价值流变转换和经济大潮冲刷,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情关系日益稀疏的时代背景下,陈丹青能够拂去历史的风尘,将木心挖掘出来,并倾其全力地加以推荐,无异于伯牙与子期的当代翻版。我认为,陈丹青推崇木心,其意义正在于此,不在于木心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而在于陈丹青的价值捍卫,即士为知己者死。
因为有木心,才有了现在的陈丹青;因为有陈丹青,才有了历史上的木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抛开他们两人的造诣不谈,从人文意义上说,他们之间演绎的这场“千古知音此心同”的现代佳话,远要比他们的个人成就大得多,也要流传得更为久远。■
(本栏目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千 惠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