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07期 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
乡村美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何在
□本报记者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10月16日,教育部针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做出了解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要强化体育、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加强过程性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我国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缺乏、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农村教育的客观现状,也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瓶颈。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美育的今天,乡村学校的美育如何开展,如何培养具有乡村情感和人文认知的乡村儿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期时评特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
本期导读
为乡村儿童建设美育共同体
▲ 肖弋
以美育共同体促进乡村美术教师专业成长
▲周信达
乡村儿童是活态传承乡村社会美育人文的生力军,乡村儿童美育是乡村美育人文逻辑建构的起点。乡村环境以独特的美感滋养着儿童身心,美术的视觉性为乡村儿童汲取乡村社会深厚的生命养分提供了直观途径。乡村美育精神助力儿童扎根乡村生活,让他们能以自信、自强、超越自我的积极心态面向生活,在美育实践中亲近乡村家园,拥有健全的精神生活,为乡村生活建设提供广阔的教育想象。为促进乡村儿童形成美的品格,需要把握乡村美育特质,构建乡村儿童美术教育共同体,发挥社会美术教育合力。
乡村环境是美术教育共同体所处的教育空间。学龄前乡村儿童以家庭生活为主,乡村产业多为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呈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乡村自然美的形态、人们实践创造美的意识映入儿童的生活记忆。人与人之间密切的情感互动、乡风民情汇集为乡村人文美,滋润着儿童的心灵。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温馨厚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一种环保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激发了乡村儿童对乡村生活的自豪感。学龄期儿童以学校生活为主。乡村学校突破了乡村文化以代际传承日渐式微的局限,肩负着激活乡村永恒的生命美育价值、链接乡村教育与现代教育互通的重要责任。作为教育者,需要直面当代乡村儿童多种渠道获得资讯,涉及内容广而杂、良莠不齐的现状,所以应以乡村美育价值观引导与培育乡村儿童形成健全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有美育精神支撑的思辨能力和审美品格,奠定精神的基石,明确人格发展方向。
乡村美育需要乡村学校联合乡村社区、城市学校、乡村家庭、乡村美育研究者等多方教育力量,从儿童本位出发,避免对乡村美育资源的功用化,以助推乡村儿童成长为教育愿景,以拓展乡村儿童美育实践空间为导向,探求教育各参与方的共同成长,组建教育共享集合体,实现乡村儿童美育文化的建构与引导。
现行的乡村儿童美术教育共同体模式主要有:1.政策性美育共同体。如1990年起,我国实施了“燎原计划”“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以推进城乡均衡发展;2015年实施了改善乡村教育师资状况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各省以岗位职数、财政拨款、乡村支教制度等配套政策予以共同体的长期保障。2.自主性美育共同体。全国各地乡村学校自发开展多样化合作。以湖南省为例,2001年,桃江县把乡村课堂搬入农民家中,开发乡土艺术教材52种;2003年,由艺术家、美术教育研究者和高校研究生参与的“蒲公英行动”乡村小学美育行动在湘西地区启动,联合探求“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创造条件开展美术课”;2007年,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以“请进来,走出去”策略提升美术学科品质;2018年,临武县南强镇通过多元交流活动获取外界支持建设乡村少年宫;2019年,永州市蔡里口中心小学邀请艺术家建设校园“竹文化”体验景观,联系爱心企业资助、院校支教组建留守儿童美育夏令营。美育共同体的参与方来源丰富、组建形式多样,有效地促进了乡村儿童认识乡村文化。但从总体来看,对乡村儿童群体美育特征的深入研究、美育共同体的长期规划、增强共同体稳定性等议题探讨的空间仍很大。
美育共同体需要关注乡村儿童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发挥乡村学校的纽带作用,构建学习、实践、研究的共同体。教育各参与方在田野实证调查基础上,普查并筛选乡村美术人文资源;科学调研乡村儿童身心状况,分析儿童与乡村文化生活的关系,探析乡村儿童美术成长的特征、规律;开放性地利用乡村自然形态和人文条件,明确美育育人目标,以乡村学校为基地,分阶段培育儿童对乡村文化生活的审美和转化能力。实践内容为“一个中心,三条主线”:以乡村民俗优秀艺术的人文精神活态传承为中心,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为三条主线。通过美育实践丰富体验,逐渐内化儿童的乡村生活情感,鼓励乡村儿童灵活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个体思考,为乡村文化的创新转化提供有深度的思想内涵。
从共同体视角,优化教育共同体的育人途径和方法,坚持公益性原则,兼容各参与方的成长诉求。政策性美育共同体追求受益面广、可持续并复制开展的制度化、规模化影响力。自主性美育共同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力,具有专题化、周期短、效率高的追求。这需要乡村学校将两者统筹纳入互补建构的美育共同体体系,并依据儿童成长情况分析影响要素,分析教育各参与方的行为是否与预设育人目的协调一致,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修正、完善共同体模式。为确保美育共同体的正常运行,各参与方需要协商建构目标管理机制、统筹协调机制、教育投入机制、激励创新机制、评价监督机制等,以期促进各参与方同步成长,合力培养具有丰富人性、乡村情感和人文认知的乡村儿童,合力建构乡村美术人文的明朗未来。■
编辑|李振伟
制作|千 惠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