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美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灯彩之泉州花灯

民族文化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吃元宵,闹花灯,是泉州居民庆祝上元佳节的传统习俗,不过现在,这种花灯艺术已经名声在外,花灯艺人作花灯,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正月十五前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门闽南民间艺术。明人谢



  吃元宵,闹花灯,是泉州居民庆祝上元佳节的传统习俗,不过现在,这种花灯艺术已经名声在外,花灯艺人作花灯,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正月十五前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门闽南民间艺术。

  明人谢肇就曾感叹“天下上元,花灼之盛,无逾闽中”。花灼指的就是花灯。  泉州的元宵灯节始于唐朝,盛于宋代。正月十五晚上,闹花灯的场面轰轰烈烈,冠绝天下。明谢肇所著的《五祖俎》中说,“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这里所说的闽中指的就是泉州。每年正月十五,家家张灯结彩,街道成了灯河,男女老少争相观灯,歌灯交应,通宵达旦,真可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老人手牵孙儿享天伦 ,青壮男女借灯传恋情,著名的梨园戏《陈三五娘》说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观灯时一见钟情结成眷属的爱情佳话。泉州花灯是闽南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蕴含丰厚,绚丽多姿。而花灯的制作工艺历经千年传承,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 扎制技巧上采用了新的元素。


  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彩扎类,又称纸扎类,主要原材料是竹篾、纸捻、浆糊、彩纸、绸布、花边等,制作师用纸捻把竹篾绑成骨架,糊上彩纸或绸布,贴上花边,再描上山水花鸟或人物故事便成了彩扎花灯,如“宝莲灯”、“书卷灯”便属此类工艺。

  其二是刻纸类,主要原材料是硬纸板和粘胶。主要工具是刻刀、垫板,制作师先设计好灯的造型,按其形状把灯准确分解成纸板块面图形,然后将事先设计好的各种图案描在裁好的纸板块面上,再将其置於垫板上,用刻刀精心雕刻,刀功极考究,细微之处,尤如毛发。最后将这些刻好的纸板按造型粘合上色,配上丝穗便成了刻纸花灯了。后来,制作工艺又有了发展,出现“料丝灯”。“料丝灯”基本上是属于刻纸类花灯,泉州著名的民间刻纸艺人李尧宝,首创把精湛的刻纸艺术应用到“料丝灯”上。他在图案的空隙里镶上并排着的圆形细玻璃丝,这些细玻璃丝产生光线折射,观灯者看到的光源不是圆形的灯泡,而是折变成一条长灯管,增添了灯的华贵和神秘感。还有一种“针刺灯”也属刻纸类,只是这种灯的花纹图案全是用针尖刺出来的,配上光源显得玲珑剔透,璀灿夺目,可谓泉州一绝。



    泉州花灯的品种大致可分为四大品种。


  其一曰座灯,这种灯是安放在地上或是特制的架上,体形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并常配有走马灯艺,近年来则往往集声、光、电动於一身,远观近看皆宜。


  其二曰挂灯,即挂在雕梁画栋之下,也吊于树木之间。这种灯体积相对较小,做工却特别精巧,色彩鲜艳,图案优美,“料丝灯”、“针刺灯”便 是其代表作。


  其三曰水灯,即安放于池塘沟河水面上,这种灯一般都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突出灯光亮度和造型美观,以使倒映水中,光彩流漓,波光粼粼。《龙灯》、《鲤鱼灯》、《荷花灯》是常见的水灯。


  其四曰拉提灯,即小孩在元宵夜提在手上玩耍的灯,这种灯小巧玲珑,星星点点,大多是模仿十二生肖动物制作成灯,如《玉兔灯》、《小鸟灯》、《公鸡灯》等。


  泉州花灯以其历史悠久,造型奇巧、工艺精湛闻名海内外。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文化艺术-民族文化-首批美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灯彩之泉州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