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油灯,诗人高莽曾这样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灯。灯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每个民族的灯都有自己的特色:石制的、陶制的、铁制的、铜制的;摆放的、漂浮的、悬挂的……由简而繁,形态各异。随着科技的发展,灯变得多姿多彩、琳琅满目。不管灯的形状有多少区别,世界的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能驱散黑暗,照明方向。灯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灯的使命是伟大的!” 我国各年代不同艺术造型和实用功能的民间灯具,体现出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是劳动人民智慧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过几千年演变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从油灯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体现着实用与审美两者相结合的灯具艺术美。 夜因灯而短,昼因灯而长。小小的油灯拓宽了原始劳作的时空,演绎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汉 陶豆灯 陶豆灯又称豆形灯、器皿形灯,因灯的形体造型原于母型器皿。战国的豆形灯多为铜制,由战国发展而来的汉代豆形灯其形体造型和制灯造材都有所突破。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汉 羊形单盘灯(西汉) 我国古代先民视羊为瑞兽。东汉?刘熙云:“羊,祥也。祥善也。”故,“吉祥”可为“吉羊”。置祥物于灯盏,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祝愿和向往。
灯是助人生活劳动的照明工具,我国古代先民遗存在窑洞壁上的“孔灯”和“竹签灯”只是灯的雏形,它还不具备灯的要素。史书记载,灯具最早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周礼》中亦有专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职。早期的灯——“陶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简单、原始,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 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造型简单古朴的陶制灯具表明,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学会了人工取火之后,就进而用火烧制出保留火种的工具——“陶豆”,即陶制的生活器皿——盛食物的“豆”演变而来的豆形灯。 早期火把叫“炬”、“燎”、“烛”。汉代时把灯称作“镫”或“锭”,后简为“灯”。从春秋到两汉,油灯和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当时重要的礼器。 青铜器时代,油灯开始向精制化方向发展。及至汉代,各类省油、少污染的节能、环保灯具相继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青铜灯,标志着油灯制作的材质逐步多元化。由于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铁、锡、银、玉等新材质不断运用到油灯的制作中,实用兼装饰或纯装饰性的灯具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如灯轮、灯树、灯笼、走马灯、风灯等等。宋代的京师“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茶坊每五更点灯”,“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继续着盛世的辉煌。而“书灯勿用铜盏,惟瓷质最省油”则开始意思到如何节约油来制作油灯了。始于唐代的省油灯到宋代则广为流行,“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陆游《陆放翁集》)而辽代的“摩羯灯”则表现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
明清之际,青花和粉油灯成为新的时髦。明代的“书灯”陪伴了无数的书生,“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直至清代,民间开始广泛使用金属油灯,这种灯一般由灯体和盏两部分组成,其款式变化主要表现在各个部位的大小高低不同。将底托之上做成寿字形装饰,是整体变化较大的一种。至于将盏做成壶状,则是变体。不仅便于移动照明,而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战国 连枝树形铁灯 连枝灯具始于战国中晚期至汉代。铁制连枝灯多为平民所用,灯体制作简单;连枝铜灯制作精美华丽,为豪门朱院所用。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战国 铜行灯 行灯体小量轻,便于携带。为行动中手持的照明灯具。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三国 人形陶灯 人形灯又称人俑灯,持灯人动作多为屈服卑微姿态,表明主人的身分。跪拜式人俑灯多为宫廷和富贵人家所用的器物。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三国 怪兽青瓷灯 古代房舍建筑上的装饰和墙壁张贴的图像,多用怪兽来镇宅护院。灯盏上的怪兽有相同寓意。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清 碗形花边铁灯 此灯把手上为“寿”字图样,是子女为老人祝寿时的灯盏。
我国古代灯具文化,基于不同使用对象,形成发展为宫廷、富贵人家灯具和民间灯具两个系列:达官贵人家中用的照明工具,除具备其实用功能外,灯烛设计侧重于装饰室内外环境。灯烛陈设要同亭台楼阁相配套;其灯体高大,精工雕制,造型华丽;灯具多以跪拜人俑,吉鸟祥兽为灯之主体。 民间油灯与宫廷油灯的趣味往往大相径庭。其简单者,仅以一瓶或一盘加一捻和少许油,仅供照明;陶瓷的油灯一般在造型上与金属油灯相似,只是限于材质,一般造型和装饰都比较简单。复杂者亦不乏造型繁复、精雕细琢的实用装饰品。民间灯具具有材质多样、造型朴实、设计精巧、装饰简练的特征。在北方地区有一些娃娃和动物造型的油灯极具有地方特色,民间味更浓。而民间灯具以简易实用为主,我国民间灯烛因其造型巧小,古时还称为“短灯”。
五代时期的“省油灯”: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古代民间灯具,为了节油其制灯材料多为陶瓷制品;在灯的结构设计上,还制作了富有科学原理的“省油灯”,其陶制节油灯的灯体,分上下两层,上为油池,下为储水池或水盘,灯内储水池有降温、省油、除烟等功能。我国各年代民间灯盏之精,多以劳作者方便——重于实用而取胜。众多传世民间灯具之造型蓝本,为民间制灯艺人在实践中所创造。其代表灯盏有:右手劳动,插在左手手指上的“手指灯”;远行携带方便的折叠式旅行灯;防老鼠和家猫偷食灯池中油的防鼠灯;夏日驱蚊灯;矿井下昼夜不熄大型(储油量大)长明灯等。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宋 绿釉罩子灯 灯盏(灯池)火光熄灭时扣上罩子,一是清洁;二是防老鼠偷食灯油。罩子灯又名防鼠灯。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木烛台 木烛台为两盏,用于庙堂和家中祖先灵位两旁,又名祭祖烛。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明 方形瓷烛墩 烛墩为一双或四个一组。庙堂敬神、家中祭祖、祝寿之用。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叶形铜灯 此灯形体小造型简易,为蒙古游牧民族流动在大草原上的照明器具。
从古至今,中国民间照明工具,分为油灯和烛台两种类型。这两类灯具其制品材料为陶、瓷、铜、铁、锡、玉、石、玻璃等,但其灯烛多为陶、瓷制品。这样,我国历代陶瓷民间灯烛从其艺术造型和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同我国陶瓷艺术有直接关系;不同产地的民间灯具,在造型上富有较强的地域性;民间青花灯烛,多产于江西景德镇、广东揭阳、河北磁县和山东淄博等地。黑釉、陶瓦民间灯具,山西、河南、陕西为佳。 灯为人劳动照明,人爱其实用功能;人将爱融于灯中,民间灯具便将灯赋于了生活的感情、生活的愿望——创造出了有艺术生命的灯。这些造型、色彩拙朴,情深意重、美丽的民间灯盏有:喜庆秋收的储米灯;迎春耕的菜花灯;敬老人、祝寿的双鹤烛台和鲜桃灯;新婚洞房之夜燃的娃娃灯;开卷有益的书灯,等等。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唐 宝莲灯 宝莲灯又名孝子灯,两个名字都表达了民间故事《宝莲灯》的内涵。我国古代孝子为父母祝寿时常点燃此灯。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唐 杯形灯 此灯为精湛的唐三彩工艺制作。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宋 龙鸟形瓷灯 灯形体取壶型,用鸟、龙装饰灯嘴和把手,是造型独特的照明器具。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元 人型陶烛台 人人将取得贵子之情赋予灯――取婴幼儿造型的灯或烛台,从宋至近代很多。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明 龙形瓷灯 取龙头饰灯口,弓形龙尾为灯把手,粗大灯体组成龙身,以龙形体装饰美化生活各种器物盛行于我国明清两代。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清 抓髻娃娃瓷灯 抓髻娃娃为内容的民间剪纸、泥人、年画和灯烛是明清劳动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品。
明清以后,洋灯(玻璃煤油灯)逐渐传入中国,在油灯燃料、制灯材料和工艺技术方面,制灯业面临新科学技术的挑战。为了同洋灯竞争,全国各地制灯小窑、小作坊兴起,它们在烧制工艺上虽不如名窑,但灯具、图像和制灯取材,不受旧式蓝本的制约,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贴近时代生活,以丰富的想像力和美观实用的民用灯具,使我国民间灯具艺术有了一次新的飞跃! 直至现代电灯的出现,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油灯渐渐告别了城市,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电力的普及,农村的油灯也几近绝迹,终于成为一种供收藏与欣赏的摆设。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清 高盘戏人灯 三个打斗戏人围着灯柱舞动,灯盘是戏台,灯池的火光照亮整个舞台。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近代 房形挂灯 挂灯可手提,用玻璃和薄铁皮制作。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近代 椅子灯 此灯为木制,形状很像一把椅子,可摆在桌子上,也可挂在墙上。 590){this.width=590;}" border=0> ●近代 小橘灯 。还记得冰心散文《小橘灯》吗,故事的主人公爱人、爱灯之情,让人不由得想亲自动手制作了。
中国的灯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灯和烛灯,即后世所言的油灯和烛台;就功用而言,分实用灯(照明用)和礼仪灯(宗教仪式用);就形式而言,分座灯(台灯、壁灯和台壁两用灯)、行灯和座行两用灯。 中国油灯和中国的技术文明以及造型艺术息息相关,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审美的时尚。为了消烟除尘,汉代的青铜灯加装了导烟管;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省油灯);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气死猫);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 在审美的领域,战国时期出现的人物形灯以及汉代出现的动物形灯,把一定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使之增加了实用性之外的文化内涵,而尺度适宜、结构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无不包含了审美的意匠。明清之际的青花、粉彩,把绘画引入到装饰中,又切合了时代的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