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脚鼓
象脚鼓简介:
象脚鼓是云南傣、景颇、阿昌、布朗、拉祜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因鼓的形状类似象脚,因而得名象脚鼓。
象脚鼓: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象脚鼓结构:
象脚鼓的鼓身为木制,两端较粗,中腰细长。鼓面蒙羊皮、牛皮或马皮。这种鼓有大、小两种,大的象脚鼓,又称短鼓,一般约为四、五尺高。这种鼓可边击边舞,人们把这种边击边舞称为《象脚鼓舞》,同时有单人舞、双人舞等。而小的象脚鼓,呈矮脚杯状,一尺多高。演奏时,将鼓斜挂在肩上,双手拍击鼓面,其鼓声雄壮深沉,在演奏高潮或热烈情绪时,还可用手肘和脚一起参与击鼓。
傣族鼓手演奏时,还在鼓面中心粘上糯米饭团,以调节音高和音色。
象脚鼓种类:
象脚鼓有大、中、小三种。大鼓是象脚鼓中最高大的一种,傣语称“光亚”,一般在13O~160厘米,最高的达190厘米,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中鼓傣语称“光吞”,是象脚鼓中用途最广的一种,鼓高60~95厘米,鼓面直径 23~28 厘米,鼓底直径23~31厘米.中腰最细处直径11~15厘米,常用于象脚鼓舞或节日庆祝。小鼓外形有如矮脚怀状,高仅30~40厘米,应用不如大、中型鼓广泛。
傣族象脚鼓的传奇故事:
傣族象脚鼓的来源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候的勐遮地区是一个碧波荡漾的美丽湖泊。可湖畔却盘踞着蟒魔和龟魔,它们四处造孽吞食人畜。后来一位傣族武士带着一群猎人来到湖边,消灭了吞噬人畜的蟒兽,取皮蒙在空心树和竹筒上敲击取乐,于是便形成了鼓。几年以后,有两位驯象人把鼓改成象脚腿的形状,自此以后傣族民间便有了象脚鼓。
打象脚鼓的傣族青年
打象脚鼓的傣族少女
象脚鼓舞是傣族青年男女们在节日中最喜爱参与表演的舞蹈之一。傣语把青少年男子称为小仆冒,把姑娘叫做小仆少。每当小仆冒敲响了象脚鼓,小仆少们舞动着婀娜的身姿,就好似勾勒出一幅轻歌曼舞的少数民族田园诗画。而在小仆冒的斗鼓中,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傣家男儿机智强悍的精神风貌。当胜利者接过心上人手中斟满香醇酒的银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群情Ji荡的“水、水”欢呼声中,似乎又得到了一次圣洁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