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吴昌硕

中国书画名家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吴昌硕简介: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他的别号很多,缶庐、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

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他的别号很多,缶庐、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海。中年后始作画,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 ,并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设色大胆,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工诗、书法,擅写“石鼓文”,精篆刻,远宗秦汉,近取浙皖精英,自创面目。

        光绪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为杜长。他又能融各家之长,并贯通他的书法、篆刻,创雄健苍劲的风格。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他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紫藤图》纸本,设色,纵163.4厘米,横47.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花卉作品,画面为紫藤拳石,藤蔓蟠屈,花叶茂盛,形象飘逸夸张,求神似而不求其形,色彩浓丽,笔墨淋漓酣畅,奔放的气势跃然纸上。画面下部用淡墨渲染出一瘦石,形如柱。一支藤条由画面右端伸出,绕石数重飞舞直上,数片藤叶,稚嫩轻盈,可见作者将瘦石与藤条已自然完美地形成了一个整体。笔法劲健,色彩浓重。吴氏以书法笔致入画,飞动处似狂草,凝重处似篆籀石鼓,其画风豪壮浑厚,别开生面。此图以势取胜,景物疏密错落有致。上有题诗一首,末款“乙己八月八日,安吉吴俊卿拟十三峰草堂”。乙己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昌硕时年62岁。

“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的传统(民族)风格: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是美术史学界在20世纪的末期广泛认同的“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绘画最基本的语言方式——笔墨方法。笔墨方法不仅包括写意画的笔法墨法,也包括工笔画的“骨法用笔”以及相关的晕染法。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吴湖帆、贺天健、陆俨少、李可染、傅抱石以及晚近许多中青年画家,都属此类型。

  传统型中国画的生命活力,体现于它仍在流动和演进;但这种流动演进不采取突变、质变而采取渐进的方式。它的内容、情感、具体程式、画法与风格都不断新变,但不改变由其基本语言方式决定的传统(民族)风格。这一原则可借梅兰芳“移步不换形” 的戏曲改革主张来表述。依照吴小如先生的解释,“移步”是有所前进,“不换形”是不改变它的基本特色。对中国画而言,不换形就是不改变它的笔墨语言方式——包括它的材料工具和相应的程式性,对力感、节奏、韵致的要求,以及对道与技、心与物、形与神、人格与风格和谐关系的追求等。以笔墨方法为主但又适当借鉴西法的“不变形”之作,如李可染的山水画 、张大千晚年泼彩泼墨作品,仍可列入此类——古代中国画,也并不绝对的“纯”。

               ——郎绍君《中国画批评二题》

吴昌硕作品选:

中国书画名家

中国书画名家

中国书画名家

中国书画名家

中国书画名家

中国书画名家

 



 

中国书画名家

名称:珠光
作者:吴昌硕
创作年代:1920
规格:139.5×69.5cm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吴昌硕之所以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承前启后的艺术宗师,缘于他深厚的笔墨功底和综合艺术修养的积淀,尤其是将书法、金石之笔力融进绘画之中,形成了笔墨酣畅、气势奔放的画风。在他的花卉作品中,梅、兰、菊、荷、水仙、紫藤最为常见,尤以藤本最能畅其笔力,抒发Ji情。

  这幅画看似零乱,仿佛信手涂抹,实则功力老到,笔墨蜿蜒交错,有惊龙走蛇之节律。画面整体布局饱满,生动自然,也显示出画家无拘无束的艺术个性,为画家晚年代表作。

吴昌硕佳果祥瑞(四幅)
       吴昌硕的《佳果祥瑞》该图构思精巧,寓意吉祥,分别描绘了寿桃、葫芦、枇杷以寓多寿、多子、多利、多金之意。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绘画艺术-中国书画名家-20世纪传统中国画四大家:吴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