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不是中国乳业的“滑铁卢”

文化动态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童大焕从9月11日媒体点名三鹿奶粉开始,“三聚氰胺”四个字像挥不去的梦魇笼罩在中国乳品行业身上,国内消费者也人人自危,不知道还有哪些食品是真正安全的。有人形容三聚氰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童大焕 
  从9月11日媒体点名三鹿奶粉开始,“三聚氰胺”四个字像挥不去的梦魇笼罩在中国乳品行业身上,国内消费者也人人自危,不知道还有哪些食品是真正安全的。有人形容三聚氰胺事件为中国乳品行业的“滑铁卢”,有人认为中国的乳品行业已经遭遇灭顶之灾。 
  9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逐家点名、全面通报了全国22家问题婴幼儿奶粉名单。9月18日,央视新闻联播又报道了蒙牛、伊利、光明三家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部分液态奶含有三聚氰胺。如果说22家问题奶粉和3家问题液态奶的曝光从某种程度上坐实了坊间关于乳品企业“潜规则”的传闻,那么80多家“非问题奶粉”和406家企业的液态奶产品未检出三聚氰胺的客观报道则从另一个角度给国人以信心。因此,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品业重新洗牌的一次机会,也是乳品行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一次机会,它是三鹿集团的一次滑铁卢,却不是整个乳品行业的滑铁卢。 
  我的信心来自于我自己的消费习惯,多年来全家养成的喝奶习惯并没有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改变;我的信心也来自我随机遇到的一对母女:17日傍晚我在居住的小区散步,看见一对母女推着婴儿车,女儿手里拎的是某种品牌的罐装和软包装奶粉,女儿一边跟母亲说着结石婴儿事件,说有3个孩子已经死亡,临床诊断患儿已经有6000多例。她说,商场里面正在抢购婴儿奶粉,因为“只剩下几个牌子的奶粉可卖”。女儿手里的奶粉证明,虽然商场里“只剩下几个牌子的奶粉可卖”,但她那婴儿车中已经断了母乳的孩子还是要喝鲜牛奶或奶粉。只不过,她有可能要为孩子重新选择合适的品牌和价位。 
  迄今为止,中国的乳品行业已经发展到每年20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人长期养成的消费鲜奶和奶粉的习惯也不会因结石婴儿带来的恐慌而戛然而止。这其中,固然有可能给进口奶粉“不战而胜”的机会,已经有国外品牌在伺机涨价,甚至有更多的人选择直接从国外带奶粉或邮寄奶粉。但国外品牌价位高仍然是大多数国人难以逾越的坎儿,内地品牌的机会仍然存在。只要能强化自我检测标准,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消费者,国内乳品企业依然有生存乃至壮大的空间。 
  在中国乳品行业的浴火重生之路中,信息全面公开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性因素,该因素可以说性命攸关!新闻媒体对其中问题产品无一漏网式的曝光,并对合格产品同样无一遗漏的披露,固然成为一些不合格产品和不良企业的噩梦,却也使全行业免遭“殃及池鱼”的全军覆没之忧。 
  我们不妨假设这样一种情形,就是媒体和有关部门不是举一反三,而是局限于痛打落水狗把所有矛头指向三鹿,而拒不曝光和披露全行业的“潜规则”问题,结果可能会是:因为全行业的信息缺乏一个完整的披露,导致坊间传闻的潜规则问题没有具体的矛头指向,于是乎,“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成为消费者的基本心理定势,人们对具体品牌和企业的不信任将泛化为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失去选择的人们被迫全部转向进口品牌,或者被迫放弃乳品消费。这才是整个乳品行业真正的灭顶之灾! 
  而对于政府来说,如果不及时公开全行业相关信息,则会给市场一个“偏袒企业和坏人”的印象,留给消费者的是不信任感。而全面披露信息,则不仅挽救了行业,也挽救了政府形象和信誉。如果能够就此持续改善政府信息公开与新闻监督机制,则又一个不幸中的大幸。(作者为《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文化动态-“三聚氰胺”不是中国乳业的“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