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石钟山昨登上第七届读书月读书论坛,纵论写作与人生。
用文学的心境面对现实生活
著名作家石钟山以一系列军事题材小说闻名,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包括《Ji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等,红遍大江南北。昨日,他登上“农行金钥匙·读书论坛”为深圳广大文学爱好者演讲。虽然初定论坛的题目为《漫谈电视剧》,但石钟山并不拘泥于电视剧本身,而是从个人的成长与读书经历中与大家畅享他的创作心得,期间还道出了许多趣闻轶事,让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我的老师是福楼拜”
生于军人家庭的石钟山从小就怀揣一个“作家梦”,因此,他从小就大量阅读。尤其是到了当兵以后,对文学的渴望日益膨胀。但是白天的部队生活让他阅读的时间有限,于是就等到夜间熄灯查房后,拿着书本去洗漱间坐在脸盆上就着15瓦的白炽灯看。在这种情况下,他读完了中外几乎所有名著,古代、现代、古典、浪漫、现实等一网打尽。“前人说,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对作家而言更应该如此。只有经过大量阅读才能从中选择合适自己的,你会发现你跟作者形成一种‘气场的契合’,并从中获得知识与能量。”
读过万卷书的他深受莫泊桑影响,“他笔下的情感、欲望、人物与景物的结合天衣无缝”,在开始创作文学的时候也以之为模范。福楼拜是莫泊桑的老师,他教导学生写了作品不要急着发表,写够30部以后,再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当时莫泊桑听从教诲,从而使《羊脂球》一炮打响。而石钟山开始从事创作的上世纪80年代,热爱文学的青年多不胜数,发表文章是很多人的奢望。“我没有老师,于是我就以福楼拜为老师,开始积攒自己的稿件。”韬光养晦一段时间之后,他在1984年终于在《解放军文艺》中发表第一篇中篇小说,到了1989年,他已经达到了“发表稿子不发愁”的境界。回忆过去的道路,他总结两点:第一,要大量阅读;第二,刚开始的时候不妨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
父亲的爱成为创作转折点
石钟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父亲系列”。但他称自己对父亲的认识经历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过程。戎马生涯的父亲对儿子冷峻、严厉,儿子丝毫感觉不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但就在父亲中风住院之后,儿子发现自己离开家时,父亲在躲着流泪,才理解到父亲表达爱意的方式——“他想让我知道,家不是滋养陋习的温床,我的人生应该在外面的世界发光,在事业上建树。他是强忍着将儿子推到外面去。”
曾经叱咤风云,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在年老之后却不被大众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所理解,这就是父亲一代人的写照。石钟山感受到这一点,感觉自己有责任唤起这个世界对这批人的关注,于是开始写“父亲系列”,由此名声大振。“我是在一步一步走进父亲的‘气场’之后才写出来的,我不敢说自己理解得多么深刻,但是我起码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父辈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
“写作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阅读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石钟山的写照,他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处事行为和世界观。“有些人为什么得忧郁症?我觉得这是心理调试的问题,最好的灵丹妙药是拿着一本书,洗了手,泡一杯茶,坐在太阳底下,用文学的心境去面对现实生活。”生活中所无法呈现的情况,在书中都会出现,短短的十几万字,已经将人的一生浓缩进去,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心也会跟着深远下去、遥远下去,于是对现实的苦恼都感到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