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彩笔写苍生
——徐悲鸿的南京十年
著名的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1895一1953),于1928年起在南京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长达十年。《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等许多传世名作都在这里问世。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县屺亭桥一个贫寒家庭。1919年8月起,徐悲鸿先后在法、比、德等国留学。8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他的作品多幅入选法国全国美展,声誉鹊起,巴黎美术界权威人士刮目相看。他决定回国以所学献身于祖国的美术事业。1927年10月回到上海。
徐悲鸿征尘甫卸,登门延聘者络绎不绝。中央大学艺术系聘他为教授,于是,徐悲鸿于1928年春举家迁居南京。
徐悲鸿全家初到南京,住丹凤街52号中大宿舍。半旧的两层楼房住满中大教授与家属。徐先生虽有两间住房,但他藏书极丰,举目观瞻,全是书画,仄隘之所无挥洒作画余地。经吴稚晖倡议,众人集资,购得傅厚岗荒地数亩,营建寓所。1932年12月,傅厚岗6号新居落成。当时国事艰危、风雨如晦。徐悲鸿将新居命名为“危巢”,并解释云:“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训,抑于灾难丧乱之际,敢忘其危?是取名之义也。”
亭亭如盖的白杨树下,即为徐悲鸿的画室。幽幽树影透窗人,绿光一片。正面墙上自画的大幅《古柏》中堂,表明松柏高洁之志。画两旁一副对联,更显铮铮铁骨。上联:独持偏见;下联:一意孤行。每字约60厘米见方,系从泰山经石峪所摹的黑底白字,气象雄伟,十分显目。画上的横额是“应毋庸议”。常有国民党要员造访,见此对联和横额也无可奈何。
1928年开始,徐悲鸿除了去中大教课外,全力创作取材于《史记》田横故事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故事说的是齐国的田横与五百壮士拒绝刘邦的招降,均自刎死。司马迁盛赞田横高节,感叹“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徐悲鸿慨然担此重任。自1928年至1930年,积两年多时日,此画才告成。女儿徐静斐深知父亲作画用意,她说:“父亲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父亲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Ji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锦绣河山被蒋介石拱手让与日寇。徐悲鸿义愤填膺,画了一幅《懒猫图》。题曰:“颟顸最上策,浑沌贵天成,生小嬉憨惯,安危不动心。”直刺国民党醉生梦死、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腐败统治,真是淋漓尽致。
1933年春,徐悲鸿又以血泪和愤慨凝结成一幅油画新作《徯我后》。此画取材于《书经》:“徯于后,后来其苏。”意为商代初年,人民期待英明君主成汤去讨伐暴君夏桀,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田横五百士》和《徯我后》两幅油画高悬于中央大学礼堂。壮阔的画面,深刻的寓意,打动了无数观画者的心。无耻小人却密报当局,说徐悲鸿借此影射、攻击政府,意在蛊惑人心。徐悲鸿知悉后大笑道:“这正是我作画的目的!”
1935年初,徐悲鸿在欧洲诸国举行中国绘画展览后载誉归来,听说好友田汉被国民政府逮捕,在狱中病得很重。他十分焦急,四处奔走,但营救无效。无奈去找国民党政客张道藩。张先支吾推托,后又以“引火烧身”相威胁。徐悲鸿义正辞严地回答他:“最多我也尝尝你们牢狱的味道。”最后,由徐悲鸿、宗白华两人出具保证书,以田汉治病为由保释出狱。张道藩认为,自己为保释田汉出了力,徐悲鸿一定会投桃报李。一日,张道藩到徐府,要徐悲鸿为蒋介石画像,作为五十大寿的贺礼。徐悲鸿断然拒绝道:“在别人,这是做官发财的好机会,我徐某人不屑为此!”张道藩气得目瞪口呆,旋用威胁的口吻说:“你要考虑不画的后果。”“我就是不画!我从来是一意孤行的,你难道不知?”徐悲鸿提高嗓门回答他。
不久,由于徐悲鸿拒绝为蒋介石画像,南京城内出现一出造谣中伤的闹剧:以徐悲鸿与孙多慈师生婚外恋为由,中大出现反对徐悲鸿的标语,许多小报又推波助澜,大事渲染……迫使徐悲鸿于1936年6月远走广西。但他并不屈服,在《广西日报》发表文章,公开指责蒋介石寡廉鲜耻。
桃李门墙,化及三千。徐悲鸿是现代伯乐,他独具慧眼、识拔人才,留下无数培育人才的佳话。
1931年,徐悲鸿率学生去庐山写生归来,途经南昌。一天,一位衣衫破旧的青年持自己的作品腼腆地来求教。打开一看,那些山水画别具一格,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翌日,徐悲鸿冒雨到那青年家中。方知这青年出身贫苦,曾走街串巷修伞以糊口,作画全靠自学,当时在小学代课。虽仅一面之交,徐悲鸿却劝他出国留学,并慷慨为他筹措经费。这位青年以后留学日本,他就是后来蜚声中国画坛的傅抱石。傅抱石常对人说:“没有他徐悲鸿,就没有我傅抱石。”
杨建侯现在已是江苏名画家。当年他失学,偶然见到徐悲鸿的素描,顿生仰慕之心,贸然到南京求教。初到时,徘徊门外不得其门而入。幸有艺术系学生顾了然引见。徐悲鸿笑颜相迎,看了习作,鼓励再三,要顾了然带他去教室旁听。翌年,杨建侯考进中大,后也学有所成。
此外,吴作人、蒋兆和、吕斯百、黄养辉、王临乙……许多著名画家都曾受徐悲鸿雨露滋润。他为中国培养的不只是一代,而是延及数代的艺术人才。
徐悲鸿授艺,对学生既循循善诱,又言传身教。他要学生以吃苦为本、节俭为本。杨建侯曾对人说,悲鸿老师常告诫我们:人须有受苦的习惯。不管学什么,贪图物质享受都是学不好的。他在中大上课,常穿一件蓝布大褂。他作书画时,常用北方冬天糊窗的高丽纸,取其质韧而价廉。作油画时,调色板上多余的颜色,从不丢弃,而是调入少量鲜明的原色再用起来,仍能画出很好的画。学生叹服不止。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徐悲鸿对此反复强调,他自己担任大学一年级的素描基础课。马是徐悲鸿一生中最喜描绘的题材,塑造过不少“一洗万古凡马空”的骏马英姿。他在自己的著作《徐悲鸿彩墨画》中说:“余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功力。即以画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
徐悲鸿情系南京,热爱南京。他在南京10年,所有山川名胜无不涉足登临,尤爱漫步垂柳飘拂的玄武湖十里长堤,观台城月色。对南京的古城墙,他极为珍爱。曾多次口头和书面要求国民政府保留金陵古城墙这艺术胜迹,并妥加保护。春秋暇日,他常偕学生与友人去东郊游览。对明孝陵与尧化门一带的石雕人像、石兽(石辟邪),常流连久之。多次说这些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史上璀璨瑰丽的珍品,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雕刻艺术品,一定要保护好。 色泽晶莹的雨花石是南京特产,徐悲鸿酷爱它。在南京时,他有空便去集中出售雨花石的夫子庙,间能购得妙品。他收藏的雨花石奇品有三颗。一是滚圆的一块,黑白互相环抱,似太极图。另一颗色泽浅灰,宛若云层,云端里有一白鹤,翱翔于天际,隐约可见,徐悲鸿为它配了个红木座,并题诗一首云:“云表藏踪迹,苍然冰雪姿。清风明月夜,一唳动人思。”还有一颗,形状更奇特,呈腰子形,色彩酱黄,正面有一簇黑影。仔细看去,似一只松鼠在啃一串葡萄。徐悲鸿以它为收藏中唯一神品,题辞曰:“跃跃松鼠,累累葡萄。何时化石,形不能逃。天施地生,妙到秋毫。”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对南京狂轰滥炸。徐悲鸿从广西赶到南京,安排家属远迁四川。行前,把带不走的书画装在两个大铁箱中,埋于白杨树下,从此结束了十年的南京生活。谁知日寇占领南京后,竟有人告密,两大铁箱书画全被挖走,居南京高树之冠的两株白杨也被砍掉。抗战胜利,河山光复后,因家庭婚变,徐悲鸿只是偶来南京,再未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