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
《奔马》驰誉世界,《壮士》气壮河山——在徐悲鸿这位中国现代美术奠基者逝世50余年之后,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徐悲鸿纪念馆等单位日前在人民大会堂集会,纪念这位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艺术大师110周年诞辰。人们再次面对大师留给后世的珍贵艺术遗产,仍然为这位艺术巨匠的创造精神和非凡的艺术魅力所震憾。
徐悲鸿代表作《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对民族危亡忧愤、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而《奔马》的雄姿与神韵更享誉世界,几成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今天首发的大型画集《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再次让人感受到大师持久的艺术魅力。
徐悲鸿简介:
徐 悲 鸿( 1895 ~ 1953 )
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及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在绘画上,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尽精微、致广大"。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练、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兼工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善画马,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材。代表作有:油画《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有多种画集、研究文集出版。著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1953年9月26日卒于北京。逝世后,北京建有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