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采访 所有人都缄口不言

中国艺术新闻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从8月12日到13日,记者在北京“泡”了2天,在故宫,采访了一些工作人员,也试图电话联系一些老馆员、北京文物局以及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但所有人都表示“不方便开口”、“暂时没有立场发表意见”或“不了解内情,无可奉告”。至于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

  从8月12日到13日,记者在北京“泡”了2天,在故宫,采访了一些工作人员,也试图电话联系一些老馆员、北京文物局以及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但所有人都表示“不方便开口”、“暂时没有立场发表意见”或“不了解内情,无可奉告”。

  至于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恩的手机,记者4次拨打,每一次都能接通,却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他最近一次露面,还是8月8日回应“屏风浸泡门”,称该清宫屏风正在文保科技部进行常规修复,并未发生损伤。

 自上世纪70年代修缮完毕,到故宫一游,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文化朝圣。

  老北京眼里的故宫又是怎样的呢?

  下午4点半,故宫的清场广播响起——“游客们,今天的参观时间已结束,请大家赶紧离开”。丁永法甩出一句京骂,然后悻悻地收起钓鱼竿。5、6米开外,是故宫的东华门城墙。从这个老北京抱怨的表情,你看不出他对身后那座“文化图腾”,有多少崇敬或好感。

  自故宫失窃案发生后,这种打更式的预警,每天要持续半个多小时。这直接导致丁永法在4点半到5点挂零,基本无法享受渔趣。“有什么用?洋相还是一出接着一出。”丁永法甩鱼竿的狠劲,直接传递出一种戏谑、不满和疏离感。这突然让不远处的红墙黛瓦,产生了一种滑稽的肃穆。

  翻阅10年或者20年之前关于故宫的新闻报道,有关的焦点,不是办了哪个新展览,就是又有哪批文物新鲜出炉,无一例外都是以文化为茶叶,泡的一壶清冽之茶。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故宫每年都在增添展览的文物,从最初的几百件到现在的1万多件。当时,每“恢复”一批文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趋之若鹜。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回购潮”一度成为故宫的重头。《赋春山居》、《高呼与可图》、《十咏图》等文物字画,都被故宫以数百万的价格陆续购回。那段时间,像“十大文物展”等主题性的展览,也办过不下百余场。故宫在中国的“文化圣殿”地位悍然不可动摇。

  但从2002年,随着故宫启动大修计划开始,零星的负面消息开始冒了出来。当时,因为“修地下文物展厅”的问题,学术界一度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出现了“匿名信投诉”事件,好在后来还是按原计划执行。

  2005年,因为修缮建福宫花园,有关经费来源问题,故宫再度被媒体踢爆“账目不明”。

  故宫这艘“文化方舟”,从神圣不可侵犯,到后来出现白蚁洞,最终导致了在今年“病情”的集体爆发:“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拍卖门”、“屏风门”和“封口门”,等等。

  随着故宫经济效益不断凸显,它对比过往的传统形象,实在谬以千里。而在公众追求真相的同时,故宫的管理者们,却集体选择了做“鸵鸟”。从相关负责人几次“临门一脚”——那些介绍、解释、分辩,甚至道歉中,我们感觉不到对文化的尊重,感觉不到解决问题的决心,更多的是那种骨子里的优越感。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艺术-新闻平台-中国艺术新闻-面对采访 所有人都缄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