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上下求索,拥有渊博的学识;
他们兢兢业业,满怀赤诚的热爱;
他们诲人不倦,有着最美的笑容;
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教师,
他们,就是学校的师德榜样。
你对他们有多少了解呢?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他不断探索、创新授课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他注重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耐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他是历史学院的董成龙老师。
每门课程,他都挑选相关领域内的经典文本,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原著,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在课上针对选段,逐字逐句解读,这既是讲授经典文本,又是在向学生现场演示如何深入阅读和思考。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逐字逐句批改选课学生的读书报告,许多用红色或蓝色批注的作业被改得“面目全非”。他一直思索如何将课上得更好,入校第二年成功申请了新生研讨课《视界中的世界》。这门课程以经典文本与影视作品相结合,但有限的上课时间并不播放影视作品,而是由师生共同阐释,从而尽可能多地将教师的阅读和思考传达给学生。
每学期他都会组织一至两次茶叙,倾听同学们的课程反馈,畅谈有关大学生活、高等教育,以及阅读和思考的生命意义。他坚信一名任课教师不仅要完成一门课程,还要将这门课程延伸到选课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他鼓励学生提问,与学生邮件往复答疑。他曾多次在回复学生的邮件时指出,一日为师便担负终生答疑的职责,学生凡有问题,可以随时写邮件给他。这便是一位青年教师的终生答疑之志,也是将教师这一职业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
她自任教以来,一直坚持将教学和工作放在第一位;她积极尝试将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她是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的胡钰翎老师。
她一直秉承北外“兼容并蓄 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注重自我学习,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她力求将所学理论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2013年至2014年,她连续两年发起主题内容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和杜威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在校时间短、英语基础较薄弱、阅读兴趣不高等特点,鼓励学生全程参与从确定阅读主题、素材搜集到坚持阅读的全过程,学生受益颇丰,增强了阅读兴趣,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
2015年是她博士学习课程最为密集的一年, 在教学工作之外,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指导学生参加“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的任务。从5月到9月,见面指导平均每周2-3次,都在周末或晚上,很多时候结束时已是晚上10点或11点。在9月的决赛中,她指导的三位学生分别夺得此次口语大赛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她本人也荣获了“北京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他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座右铭,严谨对待每一门课程;他发挥专业优势,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是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孟德宏老师。
他时时刻刻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做一名好老师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他的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他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专题》课,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热点,结合当下新词新语的最新发展,用词汇学语义学的知识系统加以解析,生动诠释生活中常见新潮词语的语源学来历及其词汇学成因,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为留学生开设的《中级汉字》课,系统讲解汉字的源流及理据,深入浅出地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与学的互动,深受留学生欢迎。
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先后组织并带领留学生参加“世界汉字大会”“甲骨文杯我与汉字的故事留学生演讲大赛”“北京市留学生书法大赛”,取得优异成绩。他参与策划并撰写全球巡展《汉字里的中国》,产生很大影响;他担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撰稿人,发表关于汉语学习的文章十余篇;他还担任海外国际汉语志愿者培训讲师,培训赴海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志愿者及来自海外的本土汉语教师逾千人,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贡献了力量。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
他们出发了很久,却从没忘记初心,
十几年如一日,
用行动践行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你和你的老师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呢?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下一期”点赞北外好老师“,
会不会有你熟悉的身影呢?
敬请期待……
文字整理 排版 | 学生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杨丹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