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领域、科研方向,完善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全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5200余名研究生。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320余人,他们始终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潜心教学、匠心育人,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即日起,学校在校报、校园网、官方新媒体推出“博导风采”专栏,展示学校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方向、研究特色和育人成果,敬请关注。
韩淼,男,1969年10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技术推广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减灾分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减隔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隔震与减震防灾、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大跨空间结构抗风与减振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与专著7部。2006年荣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果名称“多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消能与控制”。201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名称“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
(1)对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防水准的新技术——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的减震性能和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橡胶支座隔震结构隔震层位移限位方案,该方案在隔震层设置缓冲限位装置,并与隔震层结构之间预留距离,地震时当隔震层变形增大到预留距离,隔震层将与缓冲限位装置发生软碰撞,缓冲限位装置发生变形,提供一定的恢复力与阻尼力,将隔震层变形限制在允许变形范围内,既保护隔震层安全,又保证上部结构的隔震减震效果。通过理论分析与振动台实验研究,提出了限位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方法,设计制作了两种适合建筑结构使用具有自复位能力的软碰撞限位器,为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2)对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进行理论与试验研究,提出影响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近断层地震动主要特征参数,揭示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层软限位机理。软限位装置提供软限位刚度(或同时提供阻尼),可限制隔震层水平位移。但在软限位接触时,会产生脉冲激励,可能激发高阶阵型,引起上部结构动力响应增大。提出了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隔震层大变形软限位减震结构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有无脉冲近断层地震动对隔震支座最大位移响应的影响
有无脉冲近断层地震动对上部结构顶层最大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
(3)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土建成本与工程造价受抗震设防烈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给出了设防水准提高一个等级时土建成本与工程造价的提高比例;建立了不同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不同设防水准下的的易损性矩阵,为科学确定基于性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防水准提供了评价基础。
(4)针对以锈蚀为主要劣化特征的既有大跨空间结构,研究风载作用、风雪联合与流固耦合复杂作用,总结了风致振动的减振规律,首次完成既有大跨网架悬挑子结构足尺模型风致振动与减振拟动力试验,提出了采用阻尼器进行风振控制的加固新技术及附加阻尼器参数优化设计建议。
大跨空间子结构阻尼减振加固模型试验
研究成果对提升工程结构抗震防灾性能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应用于河北地震社会服务工程项目“震害防御信息服务系统数据采集——建筑物易损性数据补充调查计算及数据集成”,建立了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系统,为提升工程结构抗震防灾性能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办学定位
秉承“立德树人、开放创新”办学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校训精神,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建设领域高级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
供稿:研究生院
编辑:梅雨
责编:王洋
审核:汪长征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