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需要做点什么,别让它在这个时代里消失”
郭枳彤
导师:马泉教授
199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
2010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
2014年7月本科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014年9月免试推研进入,保送本系,继续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
无何有,犹无有也。莫,无也。
难能回乡,偶遇冠山书院,清幽雅致,少人问津。犹如庄子常言的 “无何有之乡”,空洞而虚幻。
我的视觉影像作品是关于书院建筑空间与书院视觉现状的综合阐述,也是一份过去与现在的文献记录。
据《澄海县志》载:“冠山书院是明朝知县蔡楠建。”
目前是一座老旧的空书院。根据作者两年来持续的实地考察,书院的空间视觉仍有文化残影,而周边环境却混乱不堪。同时在考察过程中,也悉知了书院改造的重重困难。
当地居民尤其是老一辈对书院的描述里都夹杂着对过去辉煌的自豪感。忆起往昔,乡愁似乎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表达。
最终,作者将冠山书院的视觉叙事研究作为毕业设计的创作实践。尝试从“形态的、视觉的、功能的、认知的、时间的”维度进行思考,将书院作为矛盾中心来反观当地文化发展问题。
叙事并不见得是将事物不断“清晰”的过程,“模糊”的处理方式反而能产生更多直面阐述之外的意味。
冠山书院的视觉叙事以六个章节展开:《空间的映像》、《信仰的形式》、《礼制的格局》、《生活的痕迹》、《庸俗的新衣》、《未来的畅想》。六大主题之间看似相互独立,毫无关联,却在讲同一件事。其叙事逻辑隐藏于视觉语境之中,只言片语,断断续续,耐人寻味。章节间隐藏着每一次到访的行为深入和书院本身的空间发展。
《视觉脚本》
尺寸:210 X 146mm,材质:硫酸纸,页数:2
作者采用“诗意”态度表达,偶尔也夹杂着“幽默或戏谑”的情感。将图形与文字信息分解提取出来,当做一些零件和符号,再用拼贴艺术手法重新组合,使得图片与图片之间,文字与符号之间产生对话。让毫不相关的意象相互碰撞后产生心灵震动的效果。希望夹叙夹议的图文叙事在生动活泼的氛围里开放质疑。
视觉脚本内页展示效果图
尺寸:A4/A5材质:KT版 数量:65
海报作品是每一章节脚本的浓缩画面。采用拼贴手法将现实元素比如人物实景照片、变异空间模型、规划平面图、象征意义素材等分不同层次叠加在一起,其位置编排形成画面的节奏韵律和视觉美感。。
《主题海报》效果图尺寸:52 X 73 cm高度不等
材质:梯型箱体 数量:6
针对“地理位置”的梳理部分,我采用了视觉地图的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不断缩小空间范畴,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地区背景与概况,明确书院的空间定位。
《书院引索》效果图尺寸:35X 53cm 材质:KT版 数量:8
书院意象是通过空间帷幕营造的。有目的地对原型进行删减、排除、混合、重新排列,甚至是附加元素,扭曲变形,统一抽象,将各空间关联在一起,才形成最终书院空间意象。其意象传达一种对消逝的现状的感叹,也是对时间的诗学的致敬。
《书院意象》帷幕效果图尺寸:300 X 65cm材质:写真布 数量:4
整个叙事作品的主色调以黑白为主,辅以水绿色为点缀。突兀的水绿色是书院在翻新的过程中刷梁柱的油漆色,选用这种具有暴力的颜色作为作品的点缀色,表达翻新的突兀感造成了与书院清雅幽静的气质相矛盾的视觉冲击力。借用这种视觉冲击作为展览作品的亮点,也从侧面讽刺刷漆对书院的视觉暴力和形成空间的荒诞。
展览以“碎片性”作为视觉叙事的逻辑结构。由于信息引起的发散性思考是展览的意义所在。故将原本整理好的视觉脚本内容打乱,并完全平铺在观者的眼前,用纯粹集合形式产生丰富而多义的空间体验。
“记录-整合-呈现”是本次展览的核心理念,而“碎片性”呈现信息的方式其实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最后,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感谢父母和姐妹的支持。希望书院的未来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