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璇
1994年生于福建
2013年考入清华美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
毕业作品《四季歌·春》
指导教师:绘画系 陈辉教授
2016年 获得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5年 获得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国家奖学金”
2015年 获得清华大学社会工作优秀奖—“郑格如奖学金”
2014年 获得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清华之友—三和陈崇辉奖助学金”
毕业作品《四季歌·春》/杨秋璇/180x110cm/纸本设色/2017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画专业的正式学习,期间自己接触最多的就是工笔人物画和工笔花鸟画,对于工笔画的技法比较熟识,而给我感受最多的是自己在人物画当中的收获,从大三以来自己一直以年轻女性作为创作题材,从自己喜欢画画开始,便最喜欢画人物,特别是女孩子。
自己对于工笔人物画的绘画追求,包括在人物的造型、神态和画面构图上的深究,以兼工带写的形式运用不同的肌理来丰富画面,通过描绘自然客观主体来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理解。中国画讲求造境,而意境传达的是画家的自身信息,包括内在感情、生命精神以及人生感悟,要想自如且真实地反映出意境,就需要自己有扎实的造型基础和娴熟的绘画技巧,并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四季歌·春》草图构思
《四季歌·春》正稿草图
《四季歌》最初的打算是完成春、夏、秋、冬的四幅组画,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和导师的建议,最后把精力都放在了《四季歌·春》的创作上,从画的起稿到最后完成,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最后一个月每天接近十个小时的绘画创作,虽然画面上有不少的瑕疵,但是还是给自己完成了一个美丽的答复。
《春》整体画面的最初设想就是唯美、朦胧,整体又充满细节,挑选的素材都有很强的丰富性,例如紫藤花的空间层次自己也是靠画出一束束的花蔓来制造的效果,由于前期对于紫藤花的写生了解,画的时候还是能得心应手。
在创作过程中自己使用了大量的留白液,但是由于留白液停留在纸面上的时间过长,导致最后留白液撕不下来,自己硬是花费一个多星期时间在去除留白液,期间用上了猪皮胶、透明胶带、镊子,期间出现了大量画纸破裂,原有颜色勾线残缺,为了拯救画面,剩下的时间里一边丰富画面一边修补画面。
用镊子去除残留的留白液
衣服都是布满了花纹纹理,上面的纹路也是用留白液空出来的,但是同样撕不下来,最后将宣纸撕掉了一层,却又有了不一样的效果,衣服上破裂的纹路与刻画细致的紫藤花形成了反差,让画面反而有了松紧的张弛,所有因为留白液制造出的擦洗、破裂效果都在之后的补救中靠一点点的细节补充来填补破碎的轮廓。
每天在修补和织网的时光里难免有些乏味,但是压力也会带来动力,自己在面对一个个困难又一个个解决的创作过程中寻找坚持下去的平衡点。一切的绘制都没有任何的预期,只是尽力达到自己最需要的效果,形状颜色上出现了问题,就靠擦洗和罩染来修补,所以《四季歌·春》可以说是用细节来补救细节。
绘制衣服网状纹路
紫藤花细节(局部)
五官细节
手指细节
衣服细节(局部)
头发擦洗细节
头发绘制过程
留白液处理后(局部)
两汉的《淮南子》中提到“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毛”指局部、细节,“貌”指全局整体,大体是观察画面时应当与画面又一定的距离,再去观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兼顾二者,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常常坐远了看我的全幅画面,一方面在欣赏已完成的部分,另一方面又极力想着接下来如何向里面灌注我的意想,就在这反复的提取与灌输中来达到画面的平衡。
创作起稿过程
自己所掌握的技法可以让自己有更多地选择性,虽然我选择了最平常稳妥的创作形式,但并不代表我的思想古板,太多的理论知识会阻碍自己笔下的想象力,我只是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创作我最喜欢的内容,而且对于第一次画这么大的尺幅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也想有一个最深刻的创作经验。
创作工具
我们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很多时候都只留给我们表层现象,而我画画的素材多是我所熟悉的朋友同学,只有长期的观察我才会更了解她们最独特的地方,再经过自己的梳理过滤,赋予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才能成为真正带有我自己审美情趣的作品。我也喜欢画我自己,但是其实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我所熟悉的大多也是表象,所以在我的创作当中二次情感的加入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创作进度(一)
创作进度(二)
《四季歌·春》的不足也有很多,比如自己太想完成一件好的毕业创作,最后就会导致画面有些拘谨,虽然重视整体的效果,但又太在意细节上的刻画,在画面节奏的把握上有失分寸,这些都是我在《四季歌》接下来其它作品的创作中需要重新考虑和审视的地方。
与指导教师陈辉教授合影
展览现场
其他作品
白坯布系列
木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