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师生作品亮相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归去来兮|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师生作品亮相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2017年11月8日-11月12日,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第二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隆里古城举办。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师生以“归去来兮”为主题的7件作品参加了本次艺术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本次艺术节以“共识·移觉·融通”为主题词,将“大舞美”观念与乡村建设相连接,新媒体艺术与古城文化相碰撞,艺术创作与文旅产业相融合。众多国内外的舞美设计师、新媒体艺术家,以及知名艺术院校和文艺院团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隆里,领略古城6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打造了一场新媒体的盛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美院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策展主题为“归去来兮”。新媒体艺术与隆里古村的结合,正切合了“归去来兮”所暗示的对于艺术的思考要回到“原初”,追溯本源的意涵。一种以“新”来自我指称的艺术形式,其思考的内容越“旧”,便越触及到本质。也就是在这一点上,新媒体艺术与隆里古村有了心灵上的共振,“归去来兮”也变成了艺术与乡村发展的双重箴言。

本次参展的所有作品都是清华美院信息系的学生们的创作。它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信息时代的人类主体与主体间的愈发错综复杂的关系。指导教师: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王之纲副教授、米海鹏副教授,策展团队成员:王之纲,王春宇,陈於建,黎子然,胡勋,张宗惠,徐飞,熊棉,刘枝秀。

01

鉎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鉎命》 作者:卢秋宇、米海鹏

不管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鸿沟如何裂变,我们对于两者的关注都是基于“人”的,进而,是一种关于“生命”的认知和探索。从本质意义上去关照“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是我们践行“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鉎命”将有机体缩变为被电磁控制的液态金属,生活在装置中的液态金属仿佛具自主意识,在与参与者互动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引发参与者对于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思考。液态金属鉎命在交互过程中变化出不同的形态,轻盈、灵动。且每次出现的形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这组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

02

几重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几重山》 作者:姚远、李佳炜、麦龙辉、高婧

社会与自然“景观”受到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乡村与城市中表现出迥异的形式和趋势。“归去来兮”也关注“乡村”风景是如何被想象所构建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几重山”通过模拟传统山水风景回应城市与乡村景观之间的差异。作品利用多层循环嵌套运动的绢帘,展现层峦叠嶂的水墨风景。将传统屏风以轻缓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实体空间中。这件作品试图开启展览空间的叙事开关,通过活化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构图,将中国传统审美与建筑进行有机组合。

03

色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色采》 作者:熊棉、徐飞、彭宇、张宗惠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社交的大潮汹涌而至,“乡村”也难以独善其身。“色采”将如今“碎片化”的人际交往方式用色彩重新组织。作品通过采集用户的微信头像信息按照一定的色彩排布投影在墙体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参展人的状态,人们在社交软件时代的交互与连接将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微信这种“扫码认知”式的社交形态与乡村地区的“熟人社会”相映成趣,两者形成一种关于当代社会社交方式的古今对话。

04

与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与非》 作者:黎子然、张宗惠、彭宇、高艳玲、夏世杰

“与非”旨在通过人与“鱼”的互动钩织出一种“阴阳互生“的流动意境。作品通过科技手段为形象赋予灵魂,构建了“万物有灵”的意境。这与贵州乡村地区的诸多信仰与艺术形式相得益彰。

作品通过呈现不断黑白变化的鱼群与观众交互,或吸引或排斥的互动表达与和非的两种状态,传达阴阳相生的流动意境。虚拟的“鱼”对于观众互动产生的刺激的反应赋予了它们生命的灵动。

05

马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马桶》 作者:张阳

“马桶”显然是城市符号,在“隆里”原生建筑中,我们并未见到“马桶”的存在。将城市中用作处理“污物”的器物搬到乡村,并将其作为信息世界的“垃圾桶”,也暗示了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城市空间的弊病。在数据和信息的洗手间里,人们进行的活动也与以往不同。人们在信息空间内宣泄情感、表现自己,同时也试图在浩大的信息海洋里找到自己一丝一毫的存在感。

06

后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后窗》 作者:周雪怡

“后窗”通过互动装置具象化了原始的信息交互界面,将抽象信息视觉化,提醒人们信息之无处不在。窗户,是人与外界沟通的媒介,是信息传递的入口与出口。百叶,它赋予了窗户更为多样的变化,在遮挡与光影的结合下让透明的窗户有了更多的联想空间。

最终那些渗透着我们生活的字符和声音,化成窗下的一片光影,流动着,肆虐着。而窗外的真相,全凭你开关知晓。它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对外界的感知对世界的认知。

07

考古大作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考古大作战》 作者:路奇、马绍恩、许元斋、李佳音

我们的展厅本身就是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在传统民居中的布展作业同时也是一场对于乡村文化语境的“考古”作战。“考古大作战”装置致力于构建沉浸式的“考古”体验,直接将“历史”穿越时空带到眼前。

该作品采用了游戏化界面设计与实体交互相结合的方式,对考古挖掘等流程进行科普,使人们在游戏化的交互体验中获得考古方面的教育。该装置配备有一系列模拟考古挖掘的实体工具,教育意义与娱乐性兼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将新媒体艺术完美融合进有着600年历史的隆里古城。每个保存完好的民居完美充当了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展厅。我们的布展工作,就在这些低沉徘徊着历史絮语的建筑中展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由于展陈场地并非专业展厅,所以如何将作品完美融合进展示环境,是我们在布展时候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正是因为这些挑战,布展的过程同样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一切非专业的、随机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被创造出来。如何在几百年的石板路上运输易碎品,如何在完全的木结构中搭建电线和支架,如何预防贵州山区天阴多雨的气候,这些都是这个古村落为艺术准备的试金石。(图、文:清华美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布展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北京本科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归去来兮|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师生作品亮相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