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北京四合院--院落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圃、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



  北京四合院--院落

  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圃、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而“天棚鱼缸石榴树”,也只能是北京四合院中才有的景致。

  1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1.1 “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为什么一定要将宅门开在南边呢?首先,这是元代建大都时的城市规划所框定的。元大都为棋盘式结构,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为交通和贸易,巷才是我们所说的胡同,是串连住家的通道。因此,宅院的大门自然是开在南边最为合适。其次,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有关。北京地区的阳宅风水术讲究的是“坎宅巽门”,“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门开在这里图个吉利。而在山西和安徽的民居中,却很少有将大门向南开的。因为山西和安徽的富户大都是商人,商属金,而南主火,火克金,克金则不能发财,所以商户的大门大多是朝东开,或朝西开。而北京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北京内城大户一般都是作官的,官属火,门开在南边,自然会官运亨通。再次,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门开在南边,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符合居住卫生。

  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有钱不住东南房,东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建宅时,一般都要将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然后再按次序安排厢房和倒座房。在坐北朝南的院落中,正房很自然地处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不用进行人为调整;但是,在一些不太规范的街区,尤其是缺乏规划属自然形成的南城居住区,有些四合院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得不将大门向东开或向西开,甚至向北开。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正房朝南的效果,就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马炳坚先生主编的《北京四合院建筑》对以下几种情况作了比较详尽的图说:

  图1是表示四合院四种基本方位的示意图。图中街北的二进院落是标准的“坎宅巽门”,街东南角的四合院是一座比较标准的二进院落,院子的最南端为倒座房,向北依次为外院、垂花门、内院、正房(北房)。由于这种四合院的宅门开在西北角,所以,进入宅门后,要经过院子西侧一条狭长的通道才能走到院子西南角,再由西南角的侧门进入外院,之后,再进入垂花门、内院。这种调整办法,无疑要浪费一定面积的宅基地,且使用起来也不十分方便。当然,同类情况下也有将宅门置于东北角的例子。前公用库某宅宅门即位于院东北角,进入宅门后,经过院东侧一条狭长通道,达于东南角的侧门,进侧门后再向西进前院,向北进垂花门,进内院。可见,同样方位的院落,调整的方法可以不同。图中还有两座分别向东和向西开门的小院,调整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总之,不管街门开向何方,垂花门和正房的位置都应保持南向。至于调整的方法,要根据宅院位置、环境等情况而定,并无僵死模式。[1]

  1.2 房房相离、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式民居的代表,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中国四合式居住的院落大小与纬度变化成正比,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候越来越炎热,院落的进深却越来越狭小。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太阳的直射角有关。北方寒冷,冬天需要日照充足,而北方日照高度角小,房屋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能获得较好的采光效果。南方地区炎热,夏季需要遮阳,由于太阳高度角大,为了防止过多的日晒,房屋之间的距离必须减小。据统计吉林、北京、江浙、福建四合院院落进深与房高的平均比例为15∶3、10∶3、5∶3、6∶5。[2]例如东北吉林的民居大院呈纵长方形,房房相距较远,房屋在院子中间布局散,厢房布置躲开正房,而不遮挡正房的光线,因而院子较为宽大、空旷,一般的面积在1500平方米(m[2])左右(图2)。之所以它采取这样松散的布置,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躲开正房可以使正房多纳阳光。相对于北京四合院而言,吉林四合院的缺点是明显的。宅内的房屋互相都不连接,每个房屋都作为一个单体出现,布局松散,每户住宅的用地面积过大,土地利用率较低,特别是住宅的后部空余地过多,有些未能利用的人家早已使之荒废无用了。另外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厢房过长、过多,使院子形成很长的长方形,这些房屋光线不足而不适用。

  图1 北京四合院的方位调整[1](P12)

  而南方炎热,防暑降温是头等大事,因此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天井式四合院成为当地民居的主要形式。天井式四合院的基本特征是用数目不等的小天井组织住宅空间,民间称之为“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住宅的特点是基本上以楼房为主,房屋净高大,屋内比较宽敞通透,四面的房屋或高墙皆连成一体,院落进深很浅,呈扁长形,厢房也浅,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举头仰视,有如坐井观天,因此称之为天井。天井是一宅中的采光通风口,较小的天井有利于防止夏天阳光直射,天井高深,则风产生的吸力增强,有如烟囱,将热空气向上拔,通风量大,形成住宅内部的小循环。因此,即使在炎炎夏日,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也会有阴凉的感觉。这种住宅的缺点是采光不好,狭窄的院落常给人以局促、压抑的感觉。正所谓凡事不能两全,两害相权取其轻,要想凉爽,就不能晒太阳。

  图2 吉林民居[3]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其院落的围合以四面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接,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建筑材料和宅基地。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院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都拉开一定的距离,再由转角处的游廊和房屋前的檐廊将其串连起来,显得疏朗而不松散,貌离神合,富于变化。而且普通官民的民居皆为平房,高度较低,就更显得院落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庭院中植树栽花、养鱼喂鸟,生机盎然,形成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

  1.3 碎砖砌墙墙不塌的建筑工艺

  北京作为古都,建筑经过多次兴衰,碎砖数量极多,用拳头大小的碎砖就可以砌成高墙,是北京老工匠师傅的绝活儿,老北京最高级的住宅应该是磨砖对缝的青砖到顶,但这只有达官显贵、富商大贾才做得到。北京平民住房用砖一般多为整条砖加碎砖。整条砖长九寸(30cm)、宽四寸五(15cm)、厚一寸二(4cm),砖的正面正中有一深沟贯穿整个长度。砖为深灰色,比现在机制红砖大而宽,但略薄。除条型砖外,北京房屋建筑在不是关键的部位则多用碎砖头或半头砖。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缺面少角的转头瓦块在北京泥瓦匠手中都会派上用场。具体的砌法是先用条砖砌出四角,中间用碎砖头与泥填充,略向里缩,外面再刷上白灰,即省材料又美观。这种墙称软心墙,我们常见的北京居民小院的山墙、后檐墙、院墙多是这种软心砌法。这也算是北京地区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之所以碎砖砌墙墙不塌,是因为房屋的重量是由梁柱等木构架承载的,墙体并不承重,只起分隔与保温的作用。

  1.4 少水多绿化的庭院装饰

  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视绿化,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往往还另辟有花园。明代比较有名的私家园林有李园(今清华园的前身)、勺园、定园、梁家园等,这些名噪一时的园林大都以水取胜。到了清代,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北京的水源也越来越不足,清朝廷公布了不准民间私引活水造园的规定,故北京清代的私园,除少数王府花园之外,极少凿池引水,再加上北京宅基地相对紧张,私园的规模也比较小。因此,与苏州的私家园林相比,北京的私园无疑是逊色不少。由于缺乏活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在较大的私家花园中,偶尔有人工砌成的水池,一般也都是死水,功能和鱼缸差不多,但观赏性无疑提高了许多。如位于北京东城区帽儿胡同的可园,花园主体的中心便砌有一形态自然的水池,面积虽然不大,但池水蜿蜒通向南边的假山山脚,似有源头活水一般,假山、游廊、亭、桥、花厅皆围绕水池布置,使可园具有了几分江南园林的秀色,成为北京现存私家园林中的佼佼者。更多的北京庭院、私园则以建筑物和叠石为主题,辅以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藤蔓。老北京院中最常见的树种有:石榴,春华秋实,既美观又寓意吉祥,是子孙昌盛的象征;海棠,春华秋实,与玉兰共称玉棠富贵;丁香,芬芳馥郁;葡萄,既可遮阳纳凉,又是果品中的美味。以上这些树种树型大都比较美观,高矮适度。夏天枝繁叶茂,可防止阳光直射室内;秋天果实累累,可以尝鲜;冬天落叶,使室内阳光充足。此外槐树和枣树也是老北京人家常见的树种,不仅因为槐花香、红枣甜,而且还有封侯拜相的美意。《周礼》中记载有三槐九棘的制度:“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注:见:《周礼·朝士》。)也就是说在朝庭中种上左右两列各九棵枣树(古称棘),正面种上三颗槐树,作为公侯将相群吏列位的标志。后人便以棘和槐代指朝廷高位。如“位极三槐”(注:《陈书·侯安都传》:“位极三槐,任居四岳。”)、“将登槐棘”(注:任fǎng@①《桓宣城碑》:“将登槐棘,宏振纲网。”)等等。更有人在自家庭院中种上三颗槐树,并预言自己的后人将有位列三公者(注:《宋书·王旦传》:“王旦父祜为兵部侍郎,……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因此,老北京人家槐树几乎是必种的,俗谚曰:“有老槐,必有老宅。”由于槐树树型过于高大,大都种在外庭或大门之外。北京的枣树以郎家园产的最为有名,是贡果,这两年开始有人开发这一品种,一斤郎枣要卖到二三十元。至于草花,常见的有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串红等。但是老北京的庭院绿化也有些忌讳,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树、柏树、桑树、梨树种进四合院,因为松柏是阴宅种的树,桑与“丧”同音,而梨则意味着分离。解放以后,破除迷信,许多宅院也引种了松柏,虽然四季常青,但冬日遮挡室内阳光,实非上佳选择。

  1.5 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

  在江南的青山绿水中,一座座白墙黑瓦的民居建筑显得格外雅致,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如回旋婉约的江南小调……。江南的楼居以精细的木雕见长,许多地方民居不施彩绘,只刷桐油,保留原木的质感。而在北京四合院中,油饰与彩绘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为了烘托出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的壮丽雄伟,北京民居的外表是最朴素无华的,千篇一律的平房灰墙与灰瓦构成了城市的基调。在这呆板单调的环境中,北京四合院的内部却选择了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调的亮丽的装饰色彩。

  北京位于天子脚下,建筑形式与装饰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彩绘也不例外。明代自皇家到士民的建筑装饰,至少划分了五个档次。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梁栋斗拱檐角彩绘饰,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梁栋斗拱檐角青碧绘饰,门……黑油锡环。六品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三品六品厅堂梁栋只用粉青饰之……。”“庶民庐舌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注:见:明《舆服制》。转引自文献[1]。)至清代,对官民房屋油饰彩画装饰的规定比明代有了较明显的放宽。据《大清会典》载:“顺治九年定亲王府……正门殿寝……凡有正屋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梁栋贴金,绘五爪金龙及各色花草……凡房庑楼屋均丹槛朱户,……门柱黑油。”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梁栋许画五彩杂花,柱用素油,门用黑饰,官员住屋,中梁贴金,……余不得擅用。”[4]

  北京四合院中所使用的红色油有紫朱油、朱红油和红土烟子油、红土刷胶罩油,其中亮丽的紫朱油和朱红油只有在王府中才可以大面积使用,显示出王侯家“丹槛朱户”的尊贵气派。而一般官员和庶民百姓则以使用红土烟子油为主,点缀以紫朱油或朱红油。与红色相配的是大面积的绿色,常用的有三绿油和大绿油两种。如此强烈的色彩搭配,非常适合于北方的居住环境。因为北方冬季较长,寒冷的日子里花木凋谢,环境色彩单调,特别是城区。而绿色和红色能较好地调剂单调萧瑟的气氛,赋予宅院勃勃生机。讲究的人家在红色或绿色的梁枋上还要饰以色调明快的彩画。当然,彩面也是分等级的,庄重华贵的旋子彩画只有在王府中才能见到,活泼绚丽的苏式彩画则随处可见。苏式彩画又分三个等级: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墨线(或黄线)苏画。苏画所表现的题材非常丰富,有花鸟、山水、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仙逸事等等。而在南方的民居中,这些题材通常都是通过木雕或砖雕的形式表现的。相比之下,北京的彩绘装饰手法比较经济,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更强烈,但不易长久保存;南方的雕刻工艺繁难,色彩单调,但立体感强,更值得玩味,且能传之久远。

  2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2.1 自然环境的因素

  各地降水量的大小,是影响传统民居的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反映最明显的是主要用于排水功能的建筑屋顶形式。有人对歇山式屋顶的形成过程作过一种解释,就是在多雨地区悬山屋顶未能遮全山墙面上的雨水,对土墙不利,便创造出一种悬山梯形屋顶作为改进。但若房屋较大,这种悬山梯形屋顶的结构强度就不够了,因此出现了双层屋顶或称附棚,这正是歇山屋顶的原形。所以这种屋顶形式是与多雨地区的防水需要密切相关的。而在南方多雨地区,许多传统民居的构件形式如挑檐、腰檐、披檐等都是以防雨水淋湿墙面为基本功能的,因此多雨地区有其特有的构筑形态。另外,各地区降水量的大小还反映在屋顶坡度上。传统民居在当时屋面材料的限制下,如果屋顶没有一定的倾斜度,雨水下降速度慢。难以避免垂直渗透。而选择屋顶坡度的大小,则常常与降水量的大小紧紧联系。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反之屋顶坡度小,这在大量的民居实例中可得以验证。而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全是平的,用做屋顶活动平台或曝晒粮食等。北京地区相对比较干旱,因此普遍使用出檐较浅的硬山顶,屋顶坡度适中。此外前面所述的庭院装饰中少水多绿化的特点也与此相关。

  各地气温的差异也是影响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所以北方民居外墙及屋面要求厚实封紧,外形显得敦实。在东北地区民间建房有这样一个口诀:“宽宽的,窄窄的,高高的,矮矮的。”即:开间要宽大,阳光要充足;进深要浅些,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要高一些,高出周围地坪,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高要矮些,便于保温。这是北方居民在防寒保暖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民居的代表,这个口诀也适用于北京地区。而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与热带,气候湿热,故民居建筑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的,以隔热遮阳及通风为主要功能。所采用的一系列适应这种湿热气候的构筑措施有:阁楼、双层屋面隔热;出檐、出廊遮阳;厅堂、大井及构件通风等等。这些构筑措施也成为南方民居形态的主要特点。

  2.2 受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

  元大都曾经是世界上规划最整齐、最完美的城市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其规划思想却来自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书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种追求秩序、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在我国很多古都都有表现,但这些杰作大多不可复睹,唯有北京基本上保存了这种格局。当时的元大都,长方形的宫城位居中央,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左边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分别是明清时的太庙、社稷坛),宫城前是各衙门,后面是交易市场;城内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形成规整的“棋盘”,而一座座四合院就像这棋盘中的一颗颗棋子,其朝向、纵深、高矮、大小都要受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比如北京四合院很少有五进以上的院落,因为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只有70多米(m),不可能让胡同从自己家的院子中通过。明清对北京城做了扩建,城市中心向南移动,城市形状也从“口”形变成“凸”形,但元大都的城市规制仍延用下来。至今,二环路内四方整齐的格局,宽窄有致的街道,都能令人对当年的完美设计赞叹不已。

  2.3 天子脚下建筑形制不得僭越

  北京四合院是明清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必然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特别是北京在天子脚下,任何僭越的举动都逃不过最高统治者的法眼,连王府也不例外。如清代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建府时正殿地基高了一点,又用了只有皇宫才能用的铜狮、龟、鹤等装饰品,因此被“罢辅政”,还罚银2000两(1两=1/32kg)。所以一般人都不会冒这个风险,宁可不达标,也不敢超标。统治者对等级的限制体现在屋顶、宅门、院墙、台阶、上马石、油饰、彩绘等许多方面。诸多的限制就使得北京四合院难免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2.4 儒教经典的影响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儒教经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也影响到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举例来说,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居住形式在儒教经典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延伸阅读:四合院的结构


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

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

后罩房有时建成二层楼房,称为后罩楼。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接沟通。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沟通。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

延伸阅读:四合院格局

四合院有大、中、小之分。自元大都城建成之后,街巷的分部为现在奠定了基础。城内的主干道为南北走向,所以派生出的小街和胡同皆为东西走向。在小街与小街之间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四合院。一般四合院住宅为坐北朝南。街门开在全宅院的东南角,即八卦的"巽"位上。几进院落之后,在另一条小街的路南,即为本宅后门。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为正门,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方向。不过宅内"正房"仍是坐北朝南。

(一)小四合院

小型四合院的布局是较为简单的。一进街门,顺着"门道",亦即南屋的东墙外,然后左拐,就到了院中。南房也称"倒坐"房,门窗北向,后山墙临街。院内东西厢房各两间或三间,上房三间,一般是一明两暗式。院子中有砖墁十字型小甬路,直对东西南北各屋的屋门。一家人二三辈、十来口人,住在这样的小院中极为合适。

(二)中四合院

这类住宅属发展了的小四合院,一般为二三进院落,其规模、建制虽比不上大宅院,比小四合院要气派得多,进了街门之后,门道内左侧(实际上是南屋的东间)有一间门房,过了门房左面即是以倒坐房为主的外院。南房一般是外客厅或仆人居住。房西端有车库(另向街开门)或贮藏室。外院北侧是一堵花墙,花墙当中是月洞门,通向中院,即全部用砖墁地的正庭院。庭院当中一般设有太湖石或大鱼缸,周围摆一圈花盆,如夹竹桃、石榴花之类。上房三间或五间(三间者带二间小耳房)。东西厢房三间。在正房的一侧有过道通往后院。后院有罩房和东西厢房。

(三)大四合院

大型四合院的范畴比较广了,从宅第到王府都可看成是大型四合院的布局。在占地规模、房屋数量、装饰情况、设施配备、庭院布置、室内陈设等各方面,都与中、小型四合院悬殊甚大。从布局方面看,除了中轴线上的院落增加为几进之外,还有了横向的跨院和花园。一般布局,花园在跨院,称为西花园或东花园。但由于地方的原因,花园也可能建在中轴线主建筑群之后,就称为后花园了。

从规制方面着眼,等级提高了。一般院落之间相隔的粉垣建成漏窗;月洞门建成垂花门;东西厢房与上房之间有游廊相连;后罩房建成二层的后罩楼;至于房间之高大、数量之众多、房间隔断之形式更是一般中小型四合院所不及的。

王府虽然也可以看成是四合院的连缀和组合,但有许多特别之处,又不符合一般四合院的规范。如王府大门的位置不在东南方的"巽"位上,而在中轴线的南端;东西厢房可建成庑殿,等级高的还可建成二层楼;正层即是王府中的银安殿;台阶建成汉白玉陛;硬山顶可建成悬山顶;庭院甬路上可陈设铜鼎等等。这些内容,是一般四合院绝对不许建造的。

四合院的规制也随着社会条件而变化,在历次修缮过程中,建筑物也掺进了时代的因素。如清代的砖雕、民国初年的西洋式门楼、门窗等。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设计-环艺设计-理论研究-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