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莲池简介:
古莲花池位于古城保定市中心繁华路段,占地24000平方米,其中地水面积 7900平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开凿,古莲花池建于公元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89年毁于地震,仅存一池清水,而荷花依然繁茂。经历代多次重修,形成幽雅清秀的古莲花池旅游景点。因此,俗称为"莲花池"。
此后多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三百年前,清朝在此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名扬中外,随之莲池被辟为行宫,皇帝出游中曾多次在此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上世纪初达到了极盛。园中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草,珍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水之间,相互交织,成诗入画,美不胜收。其中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以它独具的风格,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其中水心亭成为古莲花池的精华。古莲花池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朴中有奇,实为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
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康熙年间,保定成为直隶省会,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古莲花池辟为皇帝行宫。 长期以来,莲池书院作为直隶文化、教育中心,标领一省学风,造就了许多颇具才识的莲池俊秀,声名远播。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四国入侵保定,纵兵大抢三天,价值千百万两白银的古莲池,珍贵文物被抢掠一空,亭台楼阁化为灰烬,令人目不忍睹。洗劫之后,虽经修整,却未能恢复原貌。直到1949年以后,屡经修缮,莲池才逐渐重现绚丽多彩的风姿。 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园中最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上怪石林立,远看有的似玲珑宝塔,有的像仙鹤引颈,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似骏马奔驰。山顶有观澜亭,下视北塘参差错落的莲叶,有如碧涛波澜。山中有"篇留洞",由钟乳石精叠巧筑而成,在灯烛照耀下,幻影迭生。山下有一座汉白玉石桥,原名"绿野梯桥",与赵县安济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沿桥向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向西,可去中心岛上的藻咏厅。浏览一下濯锦亭,以及响琴涧、响琴榭、响琴桥等景点,也各有佳妙,传有史话。
“莲叶托桃”,是园中亭顶的独特造型。绿色翻卷的大莲叶正中,托着一只大红桃。这一构制新奇而自然。传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太后扮成村妇,连夜脱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莲池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谐“连夜脱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丧权辱国的丑行。慈禧太后回京路过保定,看到“莲叶托桃”,恼羞成怒,当即传旨杀了这位老匠人。
莲池园藏石刻相当可观,对学习和研究书法具有很高的价值。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园藏石刻中有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的唐代草圣怀素的“自叙帖”;有浑厚雄劲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有鱼跃龙门、虎卧凤阙的王羲之的墨迹;有苍劲有力、潇洒的王阳明的“夜宿天池”;以及清朝康熙皇帝手笔“龙飞”题字。真可谓墨宝荟萃,更渲染了古莲池这一古代名园的艺术色彩。
保定古莲池交通图:
交通: 沿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津保高速公路均可到达保定。自驾车可由京深高速保定北口下道,西行3公里向南拐入新北街到裕华路即能看到莲花池,门口有停车场。
保定古莲池:
江山胜迹:保定古莲池与莲池书院
自古以来,作为“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的古城保定,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值得考究的文化遗产,古莲池与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曾作为清代乾隆、嘉庆、光绪三朝帝后行宫的古莲池,是我国北方实景名园中较为古老的一座园林。它初名雪香园,始建于770多年前的金代正大四年(1227年),主持建造这座园林的是时任保州等处都元帅的张柔,建成后的雪香园“帘户疏越,澄澜荡漾,鱼泳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临漪亭记略》)。元代以后,由于保定地区发生大地震,这座名园“近皆废毁”,一直没有修复。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时任保定知府的张烈出官费加以修复,池中“蓄鳞艺莲,环池植柳如槛”,并修建了亭台和围墙,辟为“水鉴公署”,意即以水为鉴,鉴身、鉴心,成为达官贵人饮宴享乐的场所。
明清两代,将元时的保定路改为保定府,清雍正二年,又将元直隶巡抚衙门升级为总督部院,从此保定府成为直隶省会。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增置宾馆,后将宾馆扩建为行宫。
清代,莲池曾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整建和重修,园内假山叠,古木森森,奇花争艳,山、水、楼、台、亭、榭参差错落,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盛誉。
古莲池自从扩建为行宫以后,乾隆、嘉庆、光绪三朝帝后均曾来此驻跸巡幸。尤其素喜山水园林的乾隆皇帝,于1746—1792年的46年中曾先后6次来此巡幸,其间写了50余首即景诗以及训勉直隶督抚的“明职诗”。
古莲池之所以著名,还在于雍正年间即在此创办了莲池书院。当时,通过顺治、康熙两朝的开创经营,中国成为强盛、统一的封建帝国。为了巩固其专制政权,治理天下,统治者“大兴文治”,提倡尊孔读经,促使原有的书院声望更高。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颁布上谕,令各省建立省级官办书院,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对封建教育向来比较重视,于是与当地官员共同创办了“直隶书院”,该书院因建在莲池的:“南园”,故又名“莲池书院”,其设备、经费等项开支均由政府拨发。
直隶为畿辅“首善”之区,莲池书院系直隶最高学府,因此,自开办伊始即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历任总督时来巡视,加之学者名流荟萃,清廷亦对其“恩隆优渥”,仅乾隆就曾三次“幸临”书院,并赋诗嘉勉。
莲池书院当时藏书颇多,建于元代的万卷楼中最多时曾达到30000余卷,对在此修业的学生颇有帮助。此外,还有《莲池书院法帖》刻石38方,这是一部珍贵的书院“石籍”,其书法格调高逸,技艺超绝,至今保存完好。
莲池书院自创办后,先后在此担任院长、教授、主讲者有不少文化名人,如张叙、汪韩门、章学成、黄彭年、何秋涛、王振纲等。
正是由于莲池书院的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因此其声誉在全国众多官办书院中名列前茅,形成了“恢宏教化,声播四方”的局面,培养出一批封建官僚、文人、学者。据保定有关县、府志载,其修业者“彪炳于仕途,议院、学校者,不可屈指数”。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即其中之一。
光绪三十年(1901),清廷实行“维新”,废除科举,开办学校,各地书院更名易辙,莲池书院改称“校士馆”、“文学馆”,直到1908年停办。这座书院作为当时直隶省的文化、教育中心,先后存在175年之久,在封建社会晚期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的书院多在南方,因此,这座莲池书院作为北方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巡视过这座古莲池,他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著名的。”
来源:人民网
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保定古莲池(2)
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保定古莲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