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扬琴、琵琶、大钹是陌生的,那么讲古、南词则是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讲古即说书、讲故事,南词是将乐主要地方戏曲之一,这些民间曲艺半个世纪前还十分活跃地在百姓中流行。只是信息电子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民间艺术遭遇着队伍凋零、曲种锐减甚至后继无人的现实。
可喜的是大学校园里总有一群热爱曲艺、热衷传承的青年,他们将三明民间曲艺推上全省舞台,绽放夺目光彩。
传承,当是青年所为
在福建省首届“丹桂奖”电视曲艺大赛中,三明学院创作编演的南词说唱《香樟颂》、客家方言讲古《军号》分别荣获大赛新人奖一等奖及创作奖一等奖、新人奖二等奖,是获奖单位中仅有的两所高校之一。之后的电视展播投票中,《香樟颂》更是获得了投票环节仅有的两个奖项之一——“传承曲艺人气奖”。
“传承曲艺”,无疑是对参演学生最好的褒奖。95后的邱志明是客家人,客家讲古《军号》在海选时他以这一优势突出重围,“获得荣誉当然骄傲,最重要的是,为自己家乡做了贡献,把自己家乡的话带到了更远地方”。
从小就是在红色军区宁化长大,邱志明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年少时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孩童围坐在桌旁,听着长辈讲起过往的故事。而这一次,他用自己的家乡话,把一段发生在家乡的红军故事,通过家乡的传统曲艺形式——讲古,讲给更多人听。对于邱志明而言,仿佛担当起了曾经长辈的责任;对于曲艺而言,“口口相传”则续写着传统的传播方式。
客家话是前提,会表演才加分。没有表演基础的邱志明在宁化县县管拔尖人才张标发等“专家”手把手的帮助下学习讲古,录下老师视频反复琢磨,在寝室镜子前反复练习。“我每次讲一句,就翻译一句,后来室友竟然听懂客家(话)唱词了”,邱志明高兴道,“也许这也是学习客家话的方法”。
传统,取之不竭的财富
将乐南词在扬琴、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下,用将乐地方方言演唱。“南词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原汁原味,那么好听”。不懂将乐话的福州女生叶佳慧第一次听南词《香樟颂》时有这样的感慨。
凭着那份吸引,同样的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三个月的时间叶佳慧不仅熟练表演,也能把将乐台词说得地道。《香樟颂》创作阶段,身为艺术生的叶佳慧提议在“坐唱形式的南词”基础上加入舞蹈,被创作团队采纳,在比赛和之后表演中被验证为“创新”。
当然这个“创新”并非一人所为,源于众力众智;也并非昙花一现,依托兴趣社团和专业指导老师,三明学院大力倡导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像是在历届林博会、科技周中,市民们都能在三明学院的展台看到陶艺协会同学们的制作过程和表演,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家级展赛获奖,还有毕业生靠这份传统工艺创新立业。
此外还有鎏艺美术协会、书法爱好者协会、仲乐古琴社、紫藤书画协会、民族管弦乐协会、武术协会、晓窗印社、横云汉服社等社团凝聚了一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叶佳慧和她的同学们就是民族管弦乐协会中的一员,在她看来,“传统曲艺学习的不光是曲艺本身,还有就是学习一些古人的那种精神,一些做人的道理”。
(杨豪哲 采写)
当一些媒体肆意夸张、作者急于煽情、演员徒慕虚荣、舞台专门挑逗博取收视的时候,我们看到更多年轻人热爱、执着着传统,其实传统和他们才是值得关注的。
本期编辑:陆焕文
责任编辑:康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