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院再次登上《中国教育报》

天水师范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天水师院再次登上《中国教育报》

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

原文如下:

天水师院科研团队帮果农破解技术难题打造大樱桃品牌

来了“财神爷” 鼓了“钱袋子”

·教育脱贫攻坚进行时

本报讯(记者冲碑忠特约通讯员闫锁田)今年对于甘肃省天水市大樱桃种植户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秦州区藉口镇四十铺村果农赵社教高兴地说:“今年家里的大樱桃收入11万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大樱桃种植户丰收的喜悦中饱含着天水师范学院教师们的辛勤汗水和心血。自2003年以来,天水师院紧盯当地发展大樱桃产业技术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成立了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大樱桃产业发展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助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天水地处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土壤肥力不高,自然灾害频发,樱桃又属于时令水果,难于保存储运,如遇上霜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就会绝收。种植大樱桃风险大,成为广大果农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为帮助果农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天水师院科研团队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通过大量的调查、检测、分析和试验,研究出了雨养区山旱地樱桃良种、良砧、良田、良法的集成技术“组合拳”,成功把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果农生产优势。

“气候异常,施肥灌溉掌握不好,果树衰老快、病虫害多、裂果率高曾经是非常头疼的事情。”谈起过去的种植经历,秦州区杨家寺大丰农业高川大樱桃种植基地总经理李欣仍然心有余悸。后来,通过应用天水师院研发的“增、配、补、种”的“四套车”土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以及“生态调控+理化诱控+乙基多杀菌素”等低毒农药适时喷布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天水师院科研团队针对大樱桃低等级商品果的高值化开发利用积极开展试验研究,先后帮助天水晟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天水丰盈大樱桃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出大樱桃果酒、果醋、果脯等产品,填补了当地大樱桃加工方面的空白,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果品附加值。

天水师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呼丽萍,从事大樱桃栽培研究已有20多年。她一年中除了承担学校教学工作外,有多一半的时间沉在田间地头搞建园规划、品种引进、早果丰产树形培养、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发,给果农实地培训、示范指导,为大樱桃生产倾注了大量的汗水与心血,被许多果农亲切地称为“财神爷”。

近年来,中心通过构建“高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先后为30多家企业、合作社和200多名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80%以上,中心建立的13个大樱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果园5.3万亩,每年新增效益达1亿元以上。目前,全市种植大樱桃的农户近3万户,面积达8.7万亩,年产量约6万吨,产值5亿多元,注册商标10余个,果品销往全国各地。此外,中心每年为各级政府、企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30多次,累计培养各类人才8600多人次。

“天水师院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按照‘高校+政府+企业+农户+基地’合作模式,积极融入大樱桃产业开发研究,促进天水大樱桃产业向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天水市农业局副局长周祥林说。

天水师院党委书记李正元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借转型发展的契机,紧盯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探讨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主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撑。


策划:党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王宁

责编:张宇

编审:傅建芳

天水师范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甘肃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天水师范学院-天水师院再次登上《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