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形象的构建:
光武故事与宋高宗政治
何玉红
关键词
“
中兴
”
历史
叙述
光武
故事
形象
塑造
宋高宗
内容提要
藉由光武故事的叙述与效法进行中兴形象的塑造,是宋高宗政治统治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赵构即位伊始,就郑重的亮出效法光武这面旗帜,光武故事成为其宣示“中兴”意志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宋高宗朝君臣的言辞与日常施政中,有关东汉光武朝之往事前例,被反复论及和效仿。对光武行政往事旧例的选择、解释和运用,与高宗朝政治宣传和合法性建设息息相关。对光武中兴汉室的历史叙述以及言行仿效,在高宗中兴形象构建和南宋意识形态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效法前朝“故事”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南宋高宗朝,尤其重视对东汉光武中兴“故事”的效法。在高宗朝君臣的言辞与日常施政中,有关光武朝之往事前例,被反复论及和效仿,被尊为朝廷行政施事的典范,成为南宋政治史上的突出现象。
即位:宜光武之中兴
在政治运行中,用什么样的话语进行舆论宣传,这些话语又怎样成为帝王形象构建的常用语,这是需要精心谋划的策略。刘秀称帝及中兴汉室的故事,从南宋建立之日起就成为高宗政治宣传和形象塑造的重要思想资源。元祐太后手诏以光武中兴汉室的“古典”来解读赵构即位的“今事”,所谓“繇康邸之旧藩,嗣宋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这有双重涵义:说明赵构即位的合法性,前朝旧例成为高宗称帝正当性的重要历史和思想资源,此为“天意”;宣示新政权的志向,表明朝廷的施政方略与政治规划,即“中兴”宋室。
赵构即位,“用光武故事纪元”,以“建炎”为年号,是朝廷政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年后,高宗改元“绍兴”,又称“炎正中微,光武系隆于有汉”,也是借光武故事在“改元”这一重大事件中向天下表明王朝谋求“中兴”的意旨。在即位仪式中,赵构“用汉光武故事,为坛于宋之阳,先告天地,北望二圣,然后受命。”通过这一有着强烈象征意义的特殊“舞台”,公开宣示朝廷的政治意向,有助于其中兴形象的塑造。高宗在郊祀中“据光武旧礼”,向天下表明要像光武中兴一样再造宋祚。
即位、改元与南郊,是帝制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国家仪式。对特殊情势下即位的赵构来讲,这些仪式需精心编排。故以何种方式和参照哪个“先例”来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传统政治仪式与“光武故事”巧妙糅合,是高宗君臣的重要发明。作为前朝旧例和重要思想资源的“光武故事”,是高宗即位之初争衡天下政治宣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仪式中,高宗君臣有意添加了效法光武的解读,进而赋予这些仪式“中兴”的涵义,对身处危局的民众具有精神激励和舆论动员的效果。
符瑞:滹沱河冰合
巧妙地借用光武帝刘秀的符瑞,是高宗中兴形象塑造的重要策略。
“滹沱河冰合”本是刘秀称帝和中兴汉室的祥瑞。在南宋政治话语中,“滹沱河冰合”的叙述却呈现出连接高宗符瑞的新路径,进入高宗符瑞谱系之中。《论王霸从光武渡滹沱河事》是“滹沱河冰合”与“泥马渡康王”两个故事融合叙述的完整呈现。其对“滹沱河冰合”的解读,可简化为相同的情节:追兵迫近→大河当道→大河冰合→王骑渡河→河水冰解。两个“渡河”故事的契合点是“天相之”。臣僚对光武“故事”与高宗“时事”相似性的解读,从光武“脱于艰难,实天相之”始,落脚于“天以大业付陛下,则神之相之”,转化为高宗天命所在的符瑞。
高宗形象制造中,画家萧照《中兴瑞应图》堪称典型。图中将光武“滹沱河冰合”与高宗符瑞比附叙事,高宗“渡河”成为光武“滹沱河冰合”故事的翻版。再如赵伯驹《光武渡河图》等,亦为借光武“滹沱河冰合”隐喻高宗“渡河”之事。
时移世易,在金人统治下的“滹沱河”以及“光武庙”等,对南宋人来讲,已经变成与“中兴”息息相关的“记忆场”。原本自然的“河”与“庙”,成了蕴涵“中兴”意义的特殊“景观”,受到出使金朝的南宋使者的关注和凭吊。
要之,南宋之前,“滹沱河冰合”故事有明确的“主角”“时间”和“地点”。宋室南渡后,光武“滹沱河冰合”故事被重新发现和诠释。南宋时人对“滹沱河冰合”故事的解读,画家“光武渡河图”的制作,使者对“滹沱河”的凭吊,使光武故事中的一个“情节”,转化成高宗的政治符瑞。南宋的光武“滹沱河冰合”故事的叙述和传播,是“神道设教”之术,宣示着天佑赵构的意义。
偶像:惟汉光武可以为法
以光武帝为政治施为的偶像,是高宗中兴形象塑造的另一策略。绍兴初年,臣僚建言高宗“熟读”“熟看”《汉光武纪》,高宗手书《汉光武纪》并赏赐臣下,表明其对光武“中兴”事业的向慕。此事既是具有明确目的的政治宣示,又是高宗以光武为楷模的表露。
效法光武是宋高宗的一面精神旗帜与政治招牌。高宗在平日言辞和朝廷诏令中直接表露出对光武的钦慕。高宗的光武叙述,因事因时而异,根据政治需要选取不同事例作出有针对性的解读。宋金战事正酣,高宗称刘秀“用兵”而致“中兴”。宋金谋求议和时,高宗借光武之事,得出“中兴自有天命”的结论,强调“静坐内省”的重要性。高宗对光武故事在不同语境下按需所取,演绎出符合统治的意义来。
臣僚的光武叙述,从中撷取对现实统治有意义的“情节”进行解读。这些“情节”有着政治宣传和高宗形象构建的“中兴”隐喻。于是乎,光武立志、亲临战阵、善待功臣等,根据不同的需要,被臣僚“有意挑选”出来,将之作为支持其言论和立场的依据,反复引用和阐述。光武立志中兴的才略,时人再三致意,实际上是对高宗有为的期待。朝臣反复引述光武亲征故事,旨在激励高宗积极进取。光武善待功臣与用人之术,为高宗君臣赞赏。借光武故事评论时政,成为经筵讲读的重要内容。臣僚对时政的讨论,往往以光武旧例为“话头”起讲,再将之与南宋的实情剪辑组合,最后针对时事提出意见和建议。光武朝行政的前例,成为高宗君臣政治施为的模范,是他们评论时政的标准和依据。高宗君臣对光武故事的因循取则,内容繁杂,随宜应变,体现出鲜明的“选择性”解释的特点。
身后:视光武无所与逊
宋高宗藉由光武故事展开的政治宣传与形象塑造,其效果如何?我们可从高宗朝的话语政治与身后纪念窥其一斑。
我们看到,有关“光武故事”的言说充斥于高宗朝的话语体系之中。诏令、制敕、奏言、策论以及经筵讲读等中与“光武故事”有关的概念和词汇高频率出现,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官场“套话”。如制书称高宗“圣主似建武中兴之年”,谢表称其“乘光武中兴之运”,贺表称其“受命同乎光武”。生日庆贺是塑造帝王形象的重要时刻,高宗生辰天申节,时人曰“功高光武”。还有直接称“炎晖十叶生太皇,即宋光武赵少康。”“宋光武”这一词汇,无疑是特定政治话语的高度浓缩。
政治化语言是经过不断加工凝练而成的。诏令、制书、谢表、贺表等中的套话,不能仅仅视为奉颂之辞与谄媚之言,它还是特定时代政治主流话语的反映。时人 “同符光武”“功高光武”等近乎陈词滥调的公式化言论,充斥于公文等体系当中,成为时代的话语标签。
赵构逝后,在其形象塑造中,“光武故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宗尊号中,“中兴”二字尤为突出,其中“明谟盛烈”四字,直接源自光武故事的思想支撑。以刘秀庙号“世祖”为赵构的庙号,一度成为朝臣争论的焦点。将光武故事寓于丧礼中,是其身后形象塑造的重要环节,时人的挽词通过与光武故事的类比来称颂高宗。
配享明堂为南宋时代的高宗形象塑造画上了句号,宝祐五年高宗配享明堂,诏令称这一做法“法元和之尊光武”,光武故事再次发挥高宗升侑思想资源的重要作用。赵构的帝王生涯,由“光武故事”而开启,以“光武故事”受继嗣者崇祀而结束。回到南宋的历史场景,赵构谋求中兴形象的愿望可谓圆满。
藉由光武故事的叙述与传播进行中兴形象的塑造,堪称宋高宗的一项重要政治策略。赵构自即位之日起,就郑重的亮出效法光武这面旗帜,借由“光武故事”的解读,向天下表明有志于“中兴”的意志。寄托着“中兴”理念的光武故事在南宋高宗朝再发掘、被讲述和重新阐释,这无疑是争取人心的良策,对朝野上下是一种精神支撑。反复陈说的光武故事背后,是“郁积”在时人心中的“中兴”情结和政治企盼。从即位仪式到祥瑞营造,从言行模仿到评论时政,从公式化话语到舆论营造,从身后纪念到配享明堂,“光武故事”从未离开过高宗。高宗朝政治文化上烙上了鲜明的光武故事的印记。需要指出,在“中兴”说辞的背后遮掩了高宗君臣保守东南、安于现状等诸多偏颇与阙失,反照出实际施政中无法实现王朝再振的尴尬和顿挫,而这正是诸多“形象工程”中“说法”与“做法”不一致的典型特征。
(原刊《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4期,共17000字。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文摘》2018年第2期、《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1期“史学精粹”、《团结报》2018年1月25日“文史周刊”转载)
何玉红(1977-),甘肃民勤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从事宋史研究。
责编:周礼延
编辑:吴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