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样一款软件刷屏的时候,西师哲学人这样过“世界哲学日” 。
一起和大牛们探讨哲学吧!
贺更粹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题:虚静与逍遥
儒道两家,对主体人的作用皆是肯定,即人是“四大”之一,是“三才”之一。道家的特点是从批判现实社会中,阐发其独特的价值理想和超越境界。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道自然,坚持本自固有、无所依待的自由自在。
人生在世,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在效法天地之道的同时,践行治理世界的方法:无为而治。为政者推行无为政治,国家自然就能步入治道。而要推行无为,为政者首先要做到以道观物,摒除成心成见,因为成心极不可靠,世间一切,本无是非、大小之分,而有了成心,也就有了主观上的偏见,方才有了差别。故而,要齐物、齐论,以道观物,使现象上差异十分悬殊、互相矛盾的东西,消解区別,万物齐同平等。
如此,人就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人从物理世界的束缚中解脱,达到与道并存,才能有真正的平等。这一精神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而自在的逍遥游境界。
王小英副教授(文学院)
主题:辩证式自我探索与穿越小说
自我探索可以有多种形式,文学想象即是常见的自我探索方式之一。作为类型小说的穿越小说,在情节构筑上沿着对穿越者前后两个世界身份存在的单方否定,双重肯定和双重否定而展开,它为穿越者建构了一个可以比照的双重身份和人生世界,因此在回答“我是谁”与“我会是谁”这类人生之根本问题上具有独特价值。
穿越能够改变穿越者自我身份中原先那些无法改变之处,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较大可能,因此可视为反抗平庸的一种方式。但穿越者不属于穿越世界,缺乏归属感,且又受到整个穿越世界关系网络的制约,其自我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不自由的。
女性向穿越小说通过女主穿越,提供了一种想象性地实现女性自我情感价值的方式,但其以“梦”的方式来诠释这一较具逻辑性的穿越历程,实际上是对现代世界生活和身份在否定之否定后的重新认可。
朱海斌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题:生生与明智--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的两条可能道路
如果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那么以亚里士多德肇始的形而上学为参照系建立中国的形而上学就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可能性。
问题在于这种中西之争背后的西方哲学内部的古今之争就被掩盖了。自从尼采以来,解构形而上学成了哲学常态,海德格尔更是提出了哲学终结与思的任务。
在这一势态下,哲学在中国思想中重新开始就有两条不同道路:生生与明智。生生既是生生之谓易、不诚无物,也是被动发生的世代生成。明智是形式指引地显示生命意义的方式,它才是通达事物的天然通道。生生与明智都是比技术—科学方式更本源的存在规定,它们构成了形而上学得以可能的原初境遇。它们二者之间的交互规定,类似于性体与心体,它们公共构成一彻上彻下的系统。
舒跃育副教授(心理学院)
主题:心理学中的“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
“自由意志—决定论”的争论在科学与哲学中早已存在,但自然科学家在研究对象方面追求决定论的理念,并不影响他们在生活中追求自由。这种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在科学中的分离,却对以人为研究对象却又追求学科科学化的心理学带来了重大挑战:为了使本学科成为科学,心理学家必须假定其研究对象服从最广泛的因果决定论法则;但与此同时,作为人类成员的心理学家在生活和研究中却不得不给自己留下自由的空间。
这种“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让主流心理学一直陷入在矛盾之中。心理学科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到底是应该用僵死的“科学”的标准来限定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还是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来拓展科学本来的边界和内涵?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为“科学心理学”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按照后一种理解方式,不应该是科学为心理学奠基,而是心理学的研究为科学特别是科学哲学提供了发展契机。
张美宏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题:做人意味着什么一一孔子的视界
做人为何成为问题?对于孔子而言,这无关乎形上学或知识论的兴趣,而是与思考人的现实处境相联系。作为人,人决不可与禽兽为伍,这意味着人必须接受合乎“礼”的伦序化生存。如果说,“礼”对人的限定具有纲领性,那么,“仁”则被孔子确定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这要求人对“礼”的担负必须以“仁”的自觉为条件。在“求仁得仁”的情境下,由于“仁”的践行与追求自我满足之间是完全统一的,所以笃守“仁道”对人而言不是外在的附加,而恰恰是人以“乐之”的心境实现自我的唯一方式。
张立恩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题:“一般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一一读《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
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学人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有思考,不过,由于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哲学的讨论多出于文化或文明比较的的动机,这决定了后来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哲学史梳理重于哲学创作的现象。
基于当代中国哲学创作乏力这一现实状况,陈少明先生的《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提出“做中国哲学”的应对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基于其对“一般哲学”的重新理解,在他看来,哲学不必是形上学,亦可为“兑换观念的支票”,即对某种基于经验的观念价值的发掘。他认为“一般哲学”的决定性要素是其思考方式,包括:表述的逻辑规范性,探索性,规范性的知识功能。其研究对象是古典生活经验与现代生活经验,古典生活经验价值的阐明则依赖于当下生活经验。
因而,所谓中国哲学就是运用其所界定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经验。他认为发掘隐含在传统经典叙事之中的观念需要运用“想象的逻辑”即思想实验。思想实验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被思考。
陈先生的“做中国哲学”论述强调对中西哲学经典的平等观照,对扩展中国哲学的研究论域,突破新文化运动以来以某种西方观念剪裁中国传统思想的做法,皆有助益。
贾克防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题: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洛克将《人类理智论》全书的第一册用于批判天赋观念论。但是,对于洛克花了大量篇幅处理的反驳天赋观念论证,常常处于误解的纷争中。
有人认为洛克的批判是无的放矢,因为根本不会哲学家采取洛克批判的那种天赋观念论,因此,洛克犯了稻草人缪误。也有人认为洛克的批判论证不过是他经验主义观念理论的一部分,所以,他犯了循环论证的缪误。
通过对《人类理智论》第一卷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四种常见的天赋观念论版本都在洛克的批判范围之中,而洛克也没有犯循环论证的缪误。
蒋世强副教授(外国语学院)
主题:维特根斯坦论摩尔悖论
首先介绍了摩尔悖论产生的哲学背景。其次,分析了摩尔和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悖论的争论。再次,分析了不同学者如威廉、黑尔、麦金等人对摩尔和维特根斯坦之争的理解。最后,本文给出了学界不同解读的哲学动机和问题解决的优劣,并从维特根斯坦拒斥心理主义和关注“生活形式”方面探讨了维特根斯坦论摩尔悖论的真正哲学意义。除此之外,还特别评述了维特根斯坦论摩尔悖论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否存在前后连续性的问题。
王珅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题:作为认识论的现象学——认识什么,何以认识?
笔者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入思,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主题化”(或课题性)的时代进行反思。笔者认为,现时代的人事实上更多地是被自然科学所主导的文化类型所支配。由此,人们应有的那个具有美的、善的非主题化(亦或非课题性)的“生活世界”被掩盖了,被支配的人事实上失去了自然人所应有的自由。人们的生活意义也因此是被赋予的,而不是自所予的。
所以,笔者认为要还原人的自然状态。这就需要优先唤醒人们的哲学意识。从而使人能够在以哲学的态度为出发点建构起在“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结构。
然而,哲学意识的唤醒要比科学意识的唤醒难得多。因此上,作为哲学的研究者,就需要肩负起这种理论担当,促使更多地人能够拥有唤醒哲学意识的反思精神。
张硕副教授(外国语学院)
主题:汉语哲学,一种可能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其自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以哲学方式深入研究和解读一种民族语言是语言哲学的主要任务。作为一种新的视角,汉语哲学是对汉语的哲学研究,汉语哲学将给我们揭示汉语蕴含的哲学问题、汉语的意义世界、汉语意义的生成方式等。该论题将使我们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汉语,深刻认识中西语文差异,为语言哲学界思考汉语哲学提供参考。
高永德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题:胡塞尔关于内时间意识结构的分析
本文的分析中,首先列举了关于时间研究比较知名的西方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布伦塔诺、迈农等人时间理论的主要观点及不足;其次,引入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的时间分析理论——内时间意识结构分析学说。通过对比上述思想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不足,胡塞尔用内时间意识三重视阈重新解释时间起源的问题,在观念论里为人类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作了新的理解与解释,认识论层面有了新的进展。
闲暇、惊讶、自由是古希腊哲学爱智慧的三个组成要素,由西北师大马院哲学系主办的纪念世界哲学日主题为“何谓良好生活”,既然有关于是不是的述谓判断,还有应该不应该的应然判断,作为哲学系的一员,更应在判断的能力上提高功夫,在“如何做好判断”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文字整理:子涵于宝山
摄影:郑啸勇 杜贝 王蒙蒙
设计:兰永真
编辑:杨婷
往期回顾
征集 | 西师40年奋进的足迹,让你的图片来说话!
献礼生命 | 在青春年华签下遗体捐赠书,那是她们用爱的光芒照亮世界!
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 | 西北师大六个项目“闪亮”珠海受好评
我是学生记者,我为西师代言!
喜报 | 西北师大获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