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校师生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战略机遇,凝心聚力、争创一流,学校办学发展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值此“十三五”规划和高水平大学一期建设收官之年,特推出“十三五”办学成就专题宣传系列。
“十三五”期间,人文学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以党建引领学院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师资建设、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01
党建引领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学院党委发挥人文学科优势,以红色经典为切入点,通过“红色经典阅读”三系列和“红色经典活动”四系列,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精神力量。活动成果先后登载于《南方日报》2019年11月18日“理论版”和《学习强国》平台,相关微视频获省、市党建奖项。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重温红色经典,细品中华文化”2018年暑期博物馆特色支教
同时,积极拓展党课专题、鉴赏品评经典、征文活动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党性教育,探索“1+5”培养模式,构建党员服务社会平台, 党员师生各尽所长,开展了语言扶贫、人文经典进中小学、非遗项目保护等活动,在服务地方社会中彰显人文特色。疫情期间,学院参与“战疫语言服务团”,紧急开发系列语言服务工具,帮助外地援鄂医疗队解决“医—患”沟通障碍。
2019年,学院党委获批“省党建标杆院系”立项;语言学系党支部获评省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广州市星级党支部。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系党支部获评省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广州市星级党支部
02
彰显特色优势,增强学科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学院办学层次、质量稳步提升。现有1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019年,新增教育博士“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授权点。目前建有 3 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等。2017年以来先后获评 3 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
坚持守正出新,在学科交叉、会通中彰显特色,目前,学院已形成“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语言服务与语言生活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乐府学研究”“俗文学研究”“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6个优势学科方向,相关带头人屈哨兵、陶东风、吴相洲等在国内学术界有较高的知名度。
▲乐府学会第四届年会
暨乐府诗歌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粤港澳大湾区
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根据软科最新学科排名,“中国语言文学”已由2017年排名第97名上升到第 50 名,进入该学科前 27% 行列。
03
以“新师范”“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以中华经典诵读和文学经典教育为抓手,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狠抓教学质量工程。2017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获广东省重点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立项,并通过广东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验收;历史学专业也通过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验收。
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实践基地等建设齐头并进。5年来,先后建有 3 个广东省教学团队;3 门国家、省级精品视频或在线开放课程;4 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等,有力地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构建科教融合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依托省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和学术创新团队等,引导学生进课题、进团队,提升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学院学生参加“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践队”,连续两年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优秀实践团队”表彰;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专业竞赛等奖励 40 余项;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立项;600 多名学生参加实习支教,近 300 人被评为支教优秀学生;一批优秀学生考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继续深造。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证书
04
致力于科研创新,持续提升学术水平
国家级科研立项颇丰。5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 项、重点项目 2 项;引进人才转入重大项目 1 项、重点项目 2 项;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 24 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达到 31 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青年项目等 20 项,国家语委重大项目 2 项,其他省部级项目 30 余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高水平论文数量可观。学院教师在文科一类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3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 2 篇;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等一A期刊发表论文 23 篇;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一B期刊发表论文 38 篇。在其他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 150 余篇。
科研获奖不断进步。2015-2020年,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11 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 项。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校互联网+中华经典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证书
05
人才强院,保障可持续发展
近3年来,引进领军人才 3 人;学科、学术带头人 4 人;青年杰出人才 4 人;青年博士 20 人;特聘教授 3 人。目前,学院专任教师达到 105 人,其中教授 30 人,副教授 42 人,博士及博士后 92 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5 人(含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 1 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 1 人等。
06
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5年来,先后与德国科隆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大阪市立大学等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借助学校引智项目,先后聘请德国科隆大学的Kramer教授、Torsten Hahn教授,莱比锡大学的Herre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樱井龙彦教授等来我院讲学。多位教师出国访学、交流;研究生唐慧婧、管陈新等在德国科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协助学校在意大利、美国、伊朗建立 3 所孔子学院,先后派出志愿者教师和汉语教师 24 名,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方面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穗港高端对话
07
发挥智库作用,服务社会
学院依托现有的5个省市级社科研究基地与学术团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其中广府文化研究基地致力于研究广府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与传播推广,主编出版《广府文化》1-7辑等;语言学研究团队积极开展“语言服务”,出版国内第一部语言服务理论著作《语言服务引论》,编制国家语委“语言生活皮书”系列之《广州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撰著《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等,为国家、社会和大众提供切实可行的语言文字服务。十三行研究团队,通过与省市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联合,在筹建十三行博物馆,发掘、整理、利用十三行历史文献资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注广大抖音号,开学信息全知道
消息来源 | 人文学院
图片来源 | 人文学院
微信编辑 | 陆韵霖
责任编辑 | 张芳 文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