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唯驰的画室,初入眼帘的是一张几乎占了室内空间一半面积的画桌,桌上厚厚的毡布布满了残留的颜料,几个颜料盘叠放在一旁,插满毛笔沾染墨水的笔筒摆在画桌的一侧,一只杯口泛黄的茶水杯放在他的手边。马唯驰抽着烟,正与友人闲谈。烟雾缭绕里,马唯驰平和地与我们交谈,与其说是交谈,倒不如说是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经历向后辈传达他对人生的感悟。
绘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我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就,我就是一辈子干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17岁,马唯驰刚刚高中刚毕业,便进入承德市日杂公司做了美工,那个年代,商场的看板全都是手绘的,每三个月更换一次,马唯驰便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三年多的时间里,马唯驰边工作边学习,只因他想读大学。可是,当时马唯驰属国家正式职工,按规定不予许考学。所幸,时任日杂公司书记的是一位开明的人,“你还年轻,去吧!”就是这句话改变了马唯驰的人生轨迹。
其实,改变马唯驰人生轨迹的,最早的得从小时候说起。
马唯驰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承德人,家就在文化大厦附近,离承德市文化馆(现在的承德市群艺馆)不到60米。那时候,马唯驰经常去文化馆玩,一来二去,受几位美术老师的熏陶,少年时的马唯驰学起了画画。
马唯驰印象最深的当属石国泰和王信两位恩师。石国泰老师教他速写,王信老师教他色彩画。“石国泰老师教了我许多永不过时的东西”。两位美术大师的启蒙对马唯驰来说影响深远,有了从小奠定的这些坚实基础,马唯驰在以后的路上几乎没有走太多弯路。
经过四次考试,1981年,马唯驰终于成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中的一员。在师大学习期间,他凭借作品《姐姐》成为河北师大第一个入选全国美展的学生。
1985年,马唯驰被分配到承德市职业高中,成为一名美术老师。只是马唯驰没有想到的是,两年后,他调任到现在的学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这里一呆就是30多年。
教与学的问题,
应该去社会上寻找答案
1987年,马唯驰来到当时的承德师范专科学校。那时,美术系初建,师资短缺,马唯驰既是教师又是资料室管理员。“那时候人少,书也没那么多,我就经常在资料室画画。”画画的时间经常是跟着太阳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现在,马唯驰每天也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画画上。
《茶亦醉人何必酒》
在教学问题上,马唯驰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在马唯驰看来,美术教育不是教画画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启智性的。重复的机械性运动不会启发孩子的智力,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应该留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
马唯驰认为很多人画画是盲目的,根本不清楚到底为什么画画。有很多人是看到别人的画,觉得挺好,他也画。其实真正的绘画应该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应该去感受,去发现。“艺术本身应该是个性化的。”如果缺少活跃的思维,缺少扎实的生活基础,就很难画出来。
《童趣图》
“你不懂和不会的,社会都能给你!”
马唯驰一直主张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面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去收获和成长。“检验教学成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对口的企业,派学生去,如果学生干不了,那就是教错了;派老师去,如果老师干不了,那就那就是疑问。”
马唯驰以装修他的画室为例,“假如给你10万来装修我的画室,你怎么设计?”“给你20万呢?”“100万呢?”同一间画室,按照不同的预算,要选取不同的装修材料,要有不同的风格。这个时候,对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懂得里面的文化,给你再多的钱你也装(修)不了!”
《遛马图》
马唯驰认为学生学什么,应该直接去问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寻找答案。2014年,马唯驰牵头,带领美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们成立工作室,以社会实践为驱动,探索工作室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发散思维、逐步适应社会的需求。虽然已经开始改变,但马唯驰坦言,观念的转变,才是真正的转变,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理性绘画平淡生活
马唯驰是一位作品颇丰的画家,在众多作品中,马唯驰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当属《承德老街》。
“我没见过的一些东西,我不能编。”必须见过,才能画作,这是马唯驰一直坚持的原则。这幅花了十年时间创作完成的《承德老街》里有着他对承德老街儿时的记忆。为了更好地还原百年前老街的具体细节,他常与老承德人聊天、交流。比如,对老街位置格局颇有研究的尹忠老先生就为他提供了详细的史料。此外,马唯驰还翻阅了很多关于服饰、农具、人物生活等多方面的资料。
《承德老街》局部图
在马唯驰看来,对生活的观察一定要细,真正优秀的画家应该像一个录像机,在画作中还原生活本真。在这幅长11米6,宽85厘米的《承德老街》长卷里,有耍猴卖艺的江湖艺人,有在街道上推铁环的小孩,有牵着骆驼的商人……总共887个人物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百年前承德老街的繁荣景象。
《承德老街》局部图
《承德老街》出版后,一位圈里人对马唯驰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个行政干部,现在知道你不是,你一直在坚持画画。”
这句话让马唯驰很是开心,因为马唯驰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喜欢的事,就是画画。
有人说,画画是一种感觉,但马唯驰认为,画画应该是理性的。应该理性地分解画的布局、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画作应该是给观赏者带来一种感觉,而不是画者带着感觉去创作。而理性创作并不意味着缺少激情,相反马唯驰认为创作一定不能拖,有想法的时候要立刻创作,不然过段时间就忘了。
外出采风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马唯驰的绘画风格也在逐渐转变。“年轻时总想追求个性,那个时候看着思维很活跃,其实是不成熟。”以前马唯驰的画风格明显,而今他的画反而不追求独特的“风格”,更愿意回归中国传统画作。马唯驰觉得现在的画更能体现自己的想法。
从50岁开始,马唯驰自觉心性改变了很多。“应该就是50岁知天命吧。”“以前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好,得罪了很多人,50岁以后觉得自己变‘静’了。”
几年前,马唯驰曾用了整整一个假期的时间去领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马唯驰笑着说:“研究完之后,就是两个字——不懂!”但马唯驰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九个字——知其意、明其理、用其道,马唯驰觉得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时常问问自己:“知道,会做吗,会做,知道为什么吗?”
“我的画作中很少有苦难和热烈的东西,更多的是平淡。” 在与马唯驰的交流中,他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心静”与“平淡”。画完《承德老街》后,很多人都觉得马唯驰完成了一部非常棒的作品,都在追问马唯驰有什么感觉。可马唯驰觉得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他觉得这是一件很平淡的事,“画画的时候从没觉得难受,画完也没啥感觉。”
“我现在很少去想过去的事,想得最多的是,明天还能画点什么。”
热文推荐
【1】朋克青年的养生之道,你get了吗?
【2】当制作家谱成为一项作业......
【3】工作室教学到底有啥不一样?
欢迎关注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官方微博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hbmzsfxy1907-
编辑 | 赵梦依段然
图片 | 李艳云 赵梦依部分来源于网络
责编 | 李艳云 赵梦依
出品 | 新媒体中心
记得点赞加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