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疫”·“导”语心声|世界读书日:慢下脚步,与书籍对话

河北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同心战“疫”·“导”语心声|世界读书日:慢下脚步,与书籍对话

河北师范大学

林语堂说过:“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阅读是一个人最好的成长,可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量大大减少。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如今又有多少人会记得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呢?转眼2020年已过去四分之一,年初立下的阅读flag完成了多少?双十一抢回来的书,包装是不是还没有打开?床头的书是不是已成为了手机的支架?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认真读完一本书了?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学会阅读,学会在喧嚣中寻求宁静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每一个不读书的人都会有一个统一的借口:“没有时间。”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先后和多少,而在于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那种宁静和平淡。在充斥着喧嚣、浮躁的当下,我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安静、悠闲的阅读心境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从容、愉悦的阅读变成了一种奢侈。但是,这样的“奢侈”在我们的生命中不可或缺。

雨果曾说:“各种各样的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作用下,仿佛烤在火上的纸一样渐渐燃尽。”在生活和学习中,由于慌乱应对而失去自己、失去机会的事或人不在少数,我们该怎样摒弃浮躁,踏实向前?只有让自己慢下来,沉淀下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做。读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读书,可以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安宁,了解许多名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同时可以与自身进行比对,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向或目标。“音乐诗人”李健常年保持大量阅读的习惯,这让他不迷失自我:“你找一些参照系,就不会那么容易轻狂。你经常读书,经常创作,就会越经常感受到自己的有限性。”疫情期间,居家的你有没有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要明白推迟开学不是假期的延长,并不代表学习的中断,在这个拐点,给生命以时光,学习充电,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完成一篇写作,享受这段静谧的时光,寻找最真实的自我。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学会阅读,学会在思考中积蓄力量

“开卷有益”,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锤炼自我,打磨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最好的途径之一。如今,我们每天抱着手机,敲打着键盘,微博、知乎等成为了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我们每天处理的信息足够多,看似很充实,实际却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好的阅读能够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前段时间,武汉“方舱医院”一位读书的年轻人火了。病床上,他手捧《政治秩序的起源》阅读的画面被媒体记录下来,图片上传到社交网络上后,就连该书作者——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都在推特上转发了这一图片新闻。他镇定地面对疫情阴云,用阅读与思考增强精神力量;还有准备中考的欣欣、备战高考的杨一帆以及边治疗边学习的“考研哥”,他们都是在凭借强大的精神免疫力与病毒作战。他们坚信:书籍给予的力量和希望,能让精神筑起坚固的抗疫之堤。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学会读书,学会在交流中提升格局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从小学开始读书,到大学毕业,整整16年,这么多书,读了又忘了,究竟有什么用?”你要相信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气质里。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在这个“加长版”的假期,经常有学生和我说:“老师,我在家都快长在床上了,什么时候能开学啊,在家好无聊,我该做些什么呢?”我会告诉他去读书。为什么要多读书?因为当你开心时,你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不是简单的“哈哈哈”;当你伤心时,你可以一声叹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不是“蓝瘦,香菇”;当你看到看见夕阳余晖时,可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啊,真美”。

杨绛先生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串门。”我们要明确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其思想精华的结晶。通过阅读与书的作者进行交流、和那个时代交流,同时也同自己交流,思考、丰富自己的人生。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读到自己,回归本身,你会发现自己难以解开的困惑,在阅读中找到了答案。经过长期的阅读和积累,你会发现你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思路会更宽阔,你的格局会在长期的阅读中得到提升。所以,没事少迷茫,有空多读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掌握方法,开启阅读之旅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立场坚定分明,思想科学丰富,立论深刻严谨,论证周到有力,语言优美雄辩,文笔隽永活泼,这些与马克思坚持勤奋读书和深度思考是分不开的。

阅读要广而精。马克思对读书的全面、精深,很少能有人与之比肩。他阅读广泛,涵盖各种门类并能阅读多种文字。为了完成《资本论》,他研究了上千本书;马克思还喜好阅读文学作品,他把欣赏文学作品当作精神上的休息。读书还要读经典,经典著作在时光的沉淀下日益绽放璀璨的光芒,不论何时读、读多少次都会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其深刻的主题,敏锐的洞见,反复阅读会提高我们思维的敏锐性,增强思辨能力,拓宽我们的视野。

阅读要留痕。马克思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他通常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等各种记号,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他说自己使用这些资料,就像大脑指挥四肢一样得心应手。作笔记是人和书的交流和对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中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段落主题或者自己的感悟;在精彩的句子、论证旁边作标记;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认真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这些都会让你受益匪浅。

阅读要辩证。一本书,好比一个小世界,充满了辩证的事物,对立的观点。我们要读懂书中的要义,就要精读细读,提炼精华,掌握梗概,抓住其主要矛盾,获取其最为珍贵、最为重要的哲理和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运用辩证法的方法和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过滤形式抓内容,要去伪存真,要去粗取精,找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把书读好。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是案头的山水,山水乃大地之书

让我们放下手机

体会阅读带给我们的宁静与乐趣吧

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泽璐

排版/张悦

审核/王文媛

河北师范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河北本科院校-河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河北师范大学-同心战“疫”·“导”语心声|世界读书日:慢下脚步,与书籍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