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星期四
2018年11月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童鞋们还记得吗,
小时候的冬天,
我们无比期待冬天的第一场雪,
追着雪乱跑,伸着手,等雪落在掌心,
可是还没来得及看清它的样子,就化了。
狗也高兴,跟在孩子们的后面,
使劲地摇尾巴,跳着,汪汪直叫。
只有猫是安静的,蹲在屋檐的底下,
无声地打量着乱纷纷的雪。
可是你如果靠近一点,
就会看到它的眼睛随着雪花在转动,
仿佛在等待时机,猛然伸出爪子,
摘一片最好的。
“小雪”时节的雪,落地即化,积不住。
大人们根本就不在意它,连帽子都不带,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腌菜、打糍粑、酿酒、
给每扇门挂起厚厚的棉帘……
“小雪”前一天,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把地里的大青菜铲了起来,洗得干干净净,挂在院子外面的竹篱笆上。只是晾一晾,并不要晒得多干。到了“小雪”这一天,就要一棵棵收起来,用大竹筐挑到厨房。《真州竹枝词引》上说:“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腌“寒菜”要一只一人高的大缸。在缸里铺一层青菜,码一层盐,装到满满一缸了,人站上去踩实。先拿块木板盖住菜,两个人踏上去。最好是年轻的夫妇,不觉得累,手牵着手,哼着曲子,晃荡着、摇摆着,节奏分明,舞蹈一般。等压得实了,人跳出来,再抬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上面。“寒菜”就算腌好了。
小雪除了腌寒菜,还要打糍粑。
打糍粑的场面是壮观而有诗意的。选上好的糯米,洗得干净了,滤了水,放到木甑(zèng)里蒸。不能蒸过了,九分熟就行。起锅要两条壮汉,两旁提着木甑的耳朵,飞一般跑出去,兜头倒进老银杏下的大石臼里。倒下去,立即就要用木棍舂,要趁热。要选光光滑滑的枣木棍,粗细正好一握,这样的棍子趁手,使得上劲。杵的时候,棍子要举过头顶,“嗨”的一声,一棍狠狠杵下去。杵下去,不能停,立刻就要拔出来,慢半拍,就会被黏糊糊的糯米粘住。打糍粑的两个人要配合得好。先是你一杵,我一杵,杵杵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打过一阵子了,就要一人杵,一人翻。时机和分寸都要自己把握,相机行事,不能提前商量。糯米饭要被杵舂得黏稠了,变成糯泥,用棍子挑起来,挑得很高,也不断,这才算好。
女子们早已在一排长凳上坐着,说笑着,等着糯泥放到长长的案板上。她们的手上粘了蜂蜡或者抹了茶油,案板上也洒了米粉,糯泥刚堆放过来,她们就飞快地把糯泥揪成一只一只的小团。小团经过一番搓揉,用木板压一压,立即便成了光滑精美的糍粑。
小时候的我们最喜欢的是烤糍粑。拿一只火钳,夹着一只糍粑,反反复复地在明灭的炉火上烤。不要急。急了,外面烤焦了里面还没熟。等糍粑在火气的催促下表面慢慢隆起来了,变得金黄,像要滴下油来,才好。这时候,如果把表面捅破,就会冒出一股白气,露出里面雪白绵软的羹,让人直咽口水。烤好的糍粑,要在上面抹上糖再吃,最好是红糖。不要急着吃,会烫嘴。要等糍粑的热度把糖熔化了,糖水渗进了金黄的皮子里,这时候,你再咬一口……
小雪的晚上,万籁俱寂,
新醅(pēi)的“十月白”酒已经烫好,
红泥小火炉上,正烤着小小的糍粑。
一阵风来,把门口的棉帘掀了一个间隙,
细雪趁机洒落进来。
雪珠打在屋瓦上,如小珠滚过玉盘,
听雪的人,已经有了八分的醉意,
还在喝——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小雪,是游子思乡的日子。
小雪初来·自有诗意
在风趣质朴的生活之外,
也给了我们诗意的文学享受。
唐人徐铉有诗:
征西府里日西斜,
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
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
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
莫将诗句祝苍华。
黄庭坚有诗:
满城楼观玉阑干,
小雪晴时不共寒。润到竹根肥腊笋,
暖开蔬甲助春盘。眼前多事观游少,
胸次无忧酒量宽。闻说压沙梨己动,
会须鞭马蹋泥看。
李咸用有诗: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
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
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戴叔伦有诗: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今日小雪
我们不聊节气,我们聊聊你~
童鞋们,你们每年小雪的家中有怎样的习俗?
在冬天,你们最难忘的记忆又是什么?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菁雨
排版:宋东宇
监制:孙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