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工程背景下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之路
刘 静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要围绕课程思政开展探索与实践,实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建立学科鲜明的课程思政体系,让各类课程承载思政元素,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这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能力本位的新要求,要求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和设计能力,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彰显系统的、全过程的课程改革目标。
对于工程背景下的工科院系,如何根据工科教学特点,尊重工程教育规律,去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提升,提高工程类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呢?《“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了学科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要求,工程人才的专业素养和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决定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工程背景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尊重工科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功能定位,使学科内容更具厚度和广度,才能达到育才育德,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互促进的效果。
一、课程思政要以问题为导向,关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出现的新问题
育人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需要。高校大学生在万物皆媒的新时代,思想呈现新的问题。一是理想信念的摇摆不定,不同程度表现出精神上缺 “钙”,对政治学习和思政教育表现不热心不主动不积极。二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有些价值观被物质化,有些崇尚“小确幸”,“佛系文化”“宅文化”“丧文化”。三是信息解读碎片化,追求“快”和“短”,缺乏从历史与现实,宏观和微观,国家和个人等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与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非黑即白的两级化。四是浮躁情绪和三分钟热度,在面对大变局时代,存在急于实现自身价值而又无所适从焦躁不安,易受外界影响。五是就业观念滞后,忽视个人职业发展愿景,就业能力和意愿不匹配,存在“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就业观,对创新创业认识也显不足。
学生的成长需要特别是成长中的困惑是教师设置课程思政的依据,课程改革要将学生的满意和获得感作为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新时代要求,不断改革课堂供给,持续满足学生需求,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基础上去引导和启发,摒弃教条式,一厢情愿的生硬嫁接,让课程思政更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互动交流中同频共振,升华学生思想境界。
二、探索与挖掘工程背景下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元素
1.结合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结合专业历史成就,引发知识共鸣,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专业历史等,比如建筑业发展史,我国古代建筑的灿烂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的辉煌成就,《超级工程》里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建立专业自豪感。例如港珠澳大桥、三峡工程等史无前例的工程奇迹,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工程建设的前沿技术,也增加文化认同、引发共鸣,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对专业人才和具有国际移动能力的跨文化人才的需求所蕴含的机遇,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地位和发展空间,启发学生思考成为一个“社会人”的使命与责任,构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提高学习动力,鼓励学生提前做好生涯发展规划,建立知识储备,拥抱未来机遇。
2. 结合优质工程案例、 “超级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增强责任担当。
着力塑造工程人的职业素养,培养工程意识,这里包括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土木工程的建设和施工涉及领域众多,建筑评价包含安全、实用、美观,经济、文化元素等,既要技术上科学又要经济上合理,施工过程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因此培养学生科学系统思维模式、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全局观念是工程专业人才德育教育的基石。
工匠精神是工程人员的灵魂,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理念和职业态度,也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展现。“超级工程”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所蕴含的尖端科技与创新要素,大师人物的科学精神、工程人的“大国工匠”精神,都是感人素材,教师结合知识点融入工程人的故事,将工程质量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职业价值观,树立责任担当、人文情怀,激发学生勇于实践,创造卓越工程的源动力。
3.结合工程事故,加强工程伦理道德教育,树立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建筑行业的“豆腐渣”工程、假冒伪劣的建筑材料、造假的科研数据作为反面教材,通过剖析对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造成的危害,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工程人的伦理道德观,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法规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学术精神,明辨是非,扶正价值观。
结合自然工程灾害事故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生命至上理念,生态文明意识、可持续发展观、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结合抗疫素材,讲好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故事,厚植“四个自信”的爱国主义情怀。
今年以来全民“抗疫”是课程思政的活教材,学生也是参与者和见证着,更容易产生共鸣。为了打赢武汉、湖北保卫战,有4万多医护人员“逆行”,还有4万多名建设者和时间赛跑,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创建了10 天建成两个传染病医院的“中国速度”,展示了不畏风险,团结、奉献能打硬仗的“中国力量”,全国一盘棋抗“疫”的“中国态度”。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设计上大量基于5G和云平台信息化科学,技术上采用装配式建造、智慧建造、BIM建模等前沿科技,在“云监工”24小时的注视下,6000多个信息点位、36万米各类管线现场一次安装到位,上千道工序,数百家分包,4万余名工程人密切配合、统一协调,确保了各项资源无缝衔接,同步推进,中国效率充分展示了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工地上呈现了无数个有温度的故事,为了与“疫情”赛跑,工程人每天都处于极限作战状态,表现出来的高度行动力和凝聚力,充满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中华文化内在凝聚力和先进性,是对学生价值塑造、引领“四个自信”的好素材,更生动地将我们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衔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我”“大我”到“忘我”的人生境界。
5.结合专业知识点,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讲述做事先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领学生提高价值判断能力。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决定能否由计划转为实施的决定性环节,要求工程人秉承“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职业态度。一份信息收集详实,数据真实可靠、分析全面的报告,直接决定投资的经济效益及项目的社会效益,不能“为了可行而可研”,结合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工程施工中融入生态文明发展观,工程管理中融入绿色管理理念,使学生认识到依照标准规范填挖,对采石场、弃土场做好覆盖,有效降低对环境损害的重要性,及时做好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回收应用工作,施工中选用合适的节能型新技术、环保型新材料,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
将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与工程设计融合,培养学生用经济观点分析问题,工程设计时就要考虑建设期成本、工程使用后的养护维修成本的全周期成本,例如道路设计上避免出现最昂贵和最短寿命的道路并存,有效控制建设期成本和后期成本成为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避免技术和经济上不合理而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引领学生树立以全周期最低总费用作为经济控制指标的科学经济观和可持续性发展观。
工程经学中介绍机会成本概念时,引导学生分析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深刻理解时间价值概念和资源的有限性,选择即意味着放弃。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资源的稀缺性,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的另外一种最优替代方案的价值。我们选择上大学的收益是希望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毕业后更多选择工作的机会,放弃的是更早的走上工作岗位而获得的工资,也可认为是时间,这是选择上大学的最大单项成本。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放弃的和得到的是不是平衡或者带来了更大收益?对个人而言,机会成本表现为个人的时间价值,读大学可认为是一种风险投资,它的机会成本是变化的,每个人的机会成本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在大学中里把握时间,做好学习规划和知识储备,把自己培养为可用之才,换取个人最大的时间价值,这也是大学独特的吸引力。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稍纵即逝,无法储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科学规划大学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青春是用来奋斗”,唯有奋斗,方能雄飞。
三、在教学设计层面,可以采取浸润式多维教学结构,促进多维培养目标的达成
工科的课程思政更适合春风化雨的“润思政”,深入挖掘隐性思政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采用类比、启发思维、鲜活的案例、互动讨论等,触类旁通的导入问题,将价值引领自然融入专业知识点,将思政内涵深入浅出地分享给学生,启迪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实现课程思政有温度、有深度,有亲和度,得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浸润法的关键:一是精心选材。课程思政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景设置或案例选取,老师根据课程知识点,经过大量阅读,萃取精华,选好素材;二是巧妙安排,寻找合适切入点,有逻辑地编入课程内容,润物无声,系统设计;三是有情有义地讲好故事、讲好案例,以现实、鲜活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达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目的。“真正打动自己的,才能征服引领学生”。
按照工程类课程特点,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多维教学方式,课程思政贯穿于课上、课下各环节,以丰富生动的内容设计,满足学生获得多种能力的需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的应用,促进深层次交流互动,对学生的情感反应及时收集反馈,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式转变,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很关键。有必要在院系、教研室开展常态化课程思政的研讨,教师开展充分讨论,凝练案例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思政元素以及实践意义,促进开阔思政教学思路,激发职业情感,逐步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不断探索工程背景下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之路,同时要避免在课堂上不同教师重复引用同样的案例。
教师是学问之师,也是品行之师,具有榜样示范性,教师的敬业精神、每一节课、每一次辅导,批改的每一份作业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自觉地把立德和育人落实到言传身教中,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把专业课程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去关注社会发展之大变局,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的育人能手,不忘教育初心,贯彻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刘静,女,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
监 制 / 统 筹:吕 村
审 核:武铭韩燕飞
责 任 编 辑: 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