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线教学工作简报
第 20期
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
在线教学工作领导小组 2020 年 5月 24 日
高校美学通识课的教学改革研究
——数字传媒系教师 安迪
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形势下,高校也需要加强美育教育, 开设美学通识课是 实施大学生美育工程的途径之一,线上线下混合 式、课内课外融合式、专业知识和常识互补式教学改革,也就是提高 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在 2018 年 9 月 10 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 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 了美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路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强调 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刻阐释了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早在公元前 5 世纪,我国的孔子提 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人才培养“六艺”之说,其中将“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的“乐 教”列于仅次于“礼”的地位。“乐教”也 就是中国传统的美育。席勒在 18 世纪提出了“美育”概念,并在《美育书简》中将“美 育”定义为“对审美和具体美感的教育”,其目的 是培养完美人才,塑造完美的人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更应成为完美人才的培育基地。美育也应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必修科 目。,因此,如何加强高校的美育教育,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高校一般通过开设美学通识课进行专门的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 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过去,虽然高校重视美育课程的开设,但 是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材的滞后,形成了 生美育理论知识的不足 和学生美育观念的淡薄,造成了高校美育工作的“虚无化”的趋势。 我们可以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内 课外融合式、专业知识和常识互 补式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美学通识课的教学效果。
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高校开设美学通识课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材滞后的先天不足,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资源的共享性 和信息的快捷性为高校美学通识课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 线上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互联网资源 的快捷传播,高校美学通识课教育 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互联网+美育”教学改革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1) 针对授课对象绝大部分是艺术生的特点,结合线上美学通识 课程的授课内容,从艺术哲学的视角提出“艺术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核 心内容是媒介符号解码能力和审美批判能力”的观点,并将此观点贯 穿进美学通识课的课程实践中,去验证美学理论和完善审美实践,并拓展其丰富性,以及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困境。在追求高效益兼顾高 情感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线上视频、线下组织参观画展、学堂在线跟 帖交流、 QQ 群互动环 节组织展开审美的历程的混合式教学。
( 2) 线上课程选择名校、名师、名课,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课程“审 美的历程”、“美学常识”等,通过教师的督查、共 同讨论、师生互 动交流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线上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应的常 识性美学理论并应用于自己的日常审美实践。实现线上课程教学的人 文性、综合性、个体性、创造性和 实践性相结合,线下教学团队则努 力探索工科背景下如何有效 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美学通识课 的课堂过程组织形式 与考核方式。
( 3) 线下审美实践,要借助于于 本校或相邻高校、剧团、美 协等机构不定期组织的服装秀、文艺演出、 画展、艺术展以及作品展。虽然线下的审美实践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机 性,时间无法准确定下来,但是,在线下教学团队指导下的线下审美 实践每门通识课程不少于三次。
( 二)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 在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线上线下 混合 式教学是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但是,线下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和能 力也要和在线课程的授课教师相差不远。因为比起传统课堂,在选课 人数多的情况下,需要线下教学团队更好 地把握住这种混合式模式。 线下 QQ 交流或者实践中,特别需 要将知识清晰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一般来说,线上的课程都是经过精密的组织的,知识传授普遍非常清 晰,因而线上、线下教师的讲解不能落差很大。
(2) 混合式教学所需的最首要的思维转换是变“内容讲授 者”为 “讨论引导者”,难度在于如何把握网民式交流的度的问题,比如线 上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疑弹幕,以及线下实践等; 其次,可以借 助于数据分析软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总结出更多有利 于进一步高效开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3) 混合式教学的基础是提升教者网络媒介交往能力“增加交互 性”。有时候在线平台中进行学习的人比较多,但真正能做到长时间 积极参与到线上、下学习活动,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讨论的人却不多。 这样,对于线下教师而言,也有个“增加交互性沟通”能力的问题。
(4)学生上课的新鲜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中互动的积 极性比 传统课堂高,最关键的是相比传统的校选课,通过在线授课的方式, 有效的避开了校选课和必修课、选修课的时间和地点冲突问题,学生 的学习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有效减少了以前“伪学习”情况,不限定 人数上限的在线课程比起以前传统形式的通识课上起来也更高效。针 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点,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团队 都有必要对当 前平台开展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剖析这个“虚拟社区”中学习者之间 互动行为的特点,掌握学习者间的互动规 律,最终建设一个有效促进 学习者积极互动和知识共享的学习环境。
二、课内课外融合式教学改革
高校美学通识课教学还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具体实施过程中, 除课堂先进教学资源的建设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 的审美实践活动。 搭建平台,通过设立名家讲坛、人文讲坛等, 为学生拓展知识、获悉前沿知识提供方便。课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审美体验展示的不同形式竞 赛,既要有受众参与面广的审美 活动,也有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的审 美成果展示的竞赛。运用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主动利用网络 技术和平台,引 网络审美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校企合作。过往校园文 化活动只局限于校内,与社会各界接触少,社会影响小。可以通过与 相关社会组织如地方戏的各种演出团队等合作开展活动,使学生进一 步应用学习的美学常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避免审美活动与生 活实际脱节,从而明确努力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方 向。美学通识课一方 面普及美学常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也立意于让更多的 人打破学科壁垒,推广美学常识。
(1) 美学常识在学生精神上的导向激励作用。以积极向上的各类 审美活动内容感染和激励大学生,从而形成和巩固符合 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要求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来说, 美学常识对大学生的 导向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按照美的标准塑造自己的高尚人 格;按照美的标准建设良好的生存 环境。
(2) 美学常识在学生智力上的强化拓宽作用。课堂教学是 大学生 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知识向能力 的丰富和转化, 必须把美学理论和日常的审美实践相结合,在 审美实践中不断运用理 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 美学常识在学生行为上的内化养成作用。这种内化作用包括 两个方面:学习内化和认识内化。学习内化,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后 天的学习和训练,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也需要系统学习。认识内化。大学生审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还有 丰富的校园审美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 生对自身和外部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实 践的主动性和 觉性。从而自觉按社会道德规范和审美要求调节实践活 动,做 到内外一致,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三、专业知识与常识互补式教学改革
美学通识课不单单传授美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审美的常 识。专业知识需要跟生活常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而常 识化之后的美学专业知识更能够升华为专业理论。
(1) 常识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美育属于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知识和 常识没有很 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 一个有文化素养的 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 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 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培根 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 使人聪慧……”,因此,知识能塑造人的 性格,求知能改善精神 上的各种缺陷。
(2) 常识蕴含着真正的智慧。我们知道,常识是最基础,最普通, 进而也是最易被人接受的知识。他实际上蕴含着这个 科的智慧与精 髓,但因为是“常识”也最容易被人忽略与忘记, 因此,生活中我们 常常遇到专业人士犯常识性错误。
( 3) 常识就像大厦的底基,没有底基的牢靠终究建成的是空中楼 阁。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太多的常识的回归,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工作与生活的。单向度的经济追求使我们迷失了作为 一个人或一个学科的常 态,而恰恰常识所隐含的智慧会给我们以现实的教正。
(4)常识要用 常识的方式来叙述,例如,自然美与中国的“比德”传统也是分不开 的,这种“比德”在中国是一个重要而 源远流长的审美传统。孔子对 “比德”常识化表述是 : “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 者乐,仁者寿”。后来荀子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君子比德”的理论。 智者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维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 样;仁者安于义理, 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 不迁。这样, 人去欣赏自然物就变成了以自然物比拟人的各种道德品 质。 孔子和荀子的“比德”观对后世影响甚大。不过,你如果问一般 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凋也。”这是“比德”的显示,为后人所称道的岁寒三 友、花中 “四君子”等审美现象,以及“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 竹”的审美体 验,都是这种“比德”式的审美传统的具体运用。 山水各有千秋,仁 智都是我们的追求,虽力不能及,而心向 往之。 美学的专业知识和 生活中的审美常识是密不可分的,王观 说 :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 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美学通识课教学也应该以知 识结合故事为主,以轻松活泼 的方式将美学学科常识经过梳理、选择, 使学生在轻松听课中 获得最精良的文化滋养。 综上所述,高校的美 学通识课教学改革是应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而进行的,不管是线 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内课外融合式教学,还是专业与常识互补式教 学,都是培养学生 良好的审美习惯、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助力构建美好的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一花一世界,百花满园春”。教学 改革的 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美好人生的学生,共同 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的中国梦。
END
图文: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王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