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科学前沿的华中大“偶像”!你粉了吗?

华中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站在科学前沿的华中大“偶像”!你粉了吗?

华中科技大学

面对未知的领域

依然坚持不懈、砥砺前行

努力破解科研难题

在华中科技大学

有这样一群人

丰厚的成果见证了他们辛劳的汗水

快随小科了解了解

近期站在科学前沿的华中大人吧

华中科技大学

电信学院尹海帆教授团队破解5G移动性诅咒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6月29日,电信学院尹海帆教授和刘应状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海泉教授、欧洲电信学院David Gesbert教授联合在通信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成果“Addressing the Curse of Mobility in Massive MIMO with Prony-based Angular-delay Domain Channel Predictions”。该成果成功打破了5G中Massive MIMO的移动性诅咒。

移动性诅咒(Curse of Mobility)被称为5G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工业界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但始终无法有效解决。团队充分利用无线信道的角度、时延、多普勒结构特征和5G中Massive MIMO的极高角度与时延分辨率,提出了一项基于Prony频谱分析的高精度且低复杂度的信道预测技术,通过非常少量的历史信道采样来推测未来信道的变化,从而避免信道信息随用户移动而快速过时的问题。团队从理论上证明了,随着Massive MIMO中天线数量的增加,该技术可以在任意用户移动速度下使得信道预测误差收敛到零。以当前主流的5G商用系统中32或64天线配置为例,工业界性能验证平台下的评估结果表明,该技术在60km/h的中高速移动环境下也可以使Massive MIMO的性能逼近用户完全静止的场景。

华中科技大学

《糖尿病医疗》刊发梨园医院金肆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

6月,国际糖尿病领域顶级期刊《糖尿病医疗》(Diabetes Care)发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内分泌科金肆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Wilson Disease With Novel Compound Heterozygote Mutations in the ATP7B Gene Presenting With Severe Diabetes”。博士生李居怡为第一作者,金肆为通讯作者。这是国际上首个关于糖尿病可由肝豆状核变性病引起的报道。

金肆教授团队在临床上发现部分严重的成人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差,类似1型糖尿病,糖尿病自身抗体阴性,伴有肝功能异常和认知障碍,怀疑患者有肝豆状核变性病。患者经过青霉胺驱铜试验及核磁共振影像学等一系列临床检查,临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病。当继续采用青霉胺驱铜治疗后,患者胰岛功能缓慢恢复,血糖控制逐渐趋好,认知能力有所好转。当患者因为过敏而停用青霉胺后,血糖控制再度恶化。当换用另一种药物二巯基丁二酸继续驱铜治疗时,血糖情况重新得到控制。为进一步从基因层面上分析发病原因,对患者肝豆状核变性病致病基因铜转运蛋白ATP7B外显子进行了测序,证实该基因存在两种杂合突变,从而确定肝豆状核变性病诊断。ATP7B基因的该种突变,可使铜离子转运障碍,过多沉积在肝脏、基底节、胰腺等部位,引起相应器官的损害。其中对胰腺的损害,是其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深入的细胞分子发病机制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华中科技大学

《求是》刊载法学院汪习根教授关于生命健康权保障的研究文章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6月,《求是》杂志2020年第12期刊载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学院院长、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汪习根教授的文章《疫情防控中生命健康权保障的中国经验》。

汪习根以多年国际人权实务的积累,从独特的发展权研究视角,将中国抗疫经验置于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所设定国际人权标准的框架内,予以梳理总结。文章创新地比较了中西方生命健康权的法律要素和实践保障水平,将中国抗疫经验总结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健康权保障理念、将生命健康权作为疫情防控中的最基本人权和深化生命健康权的核心要义等三个层次,认为中国经验对全球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保护全人类基本人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回应了国际国内的需求,关注包括疫情防控中生命健康权保障在内的人权的深度保障,全面加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推动建设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总结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抗疫实践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宝贵经验,从国际人权标准的创新视野凝练提出中国在疫情之下如何积极实施良法善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高效释放制度效能,保障生命健康权利,为国际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

Nature Catalysis刊发药学院叶英副教授突破性研究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

5月18日,药学院叶英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Fungal-derived brevianamide assembly by a stereoselective semipinacolase”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催化领域top期刊《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盛英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David Sherman教授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Robert Williams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李盛英教授课题组成员杜磊为共同第一作者。

该篇论文通过交叉运用微生物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化学、合成化学、结构生物学与量子化学计算等多种手段,在国际上首次从短密青霉中揭示了brevianamide A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机制,成功解决了生物合成领域的“悬案”:发现由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BvnD催化二酮哌嗪环内C-N键的去饱和反应以提供DA反应必需的双烯体(diene),异构酶BvnE催化“频哪醇重排”(pinacol rearrangement)选择性产生DA反应前体,并导致3位螺环吲哚骨架的非对映选择性合成,最终通过自发的分子内DA反应(IMDA)生成brevianamide A与B。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真菌生物合成酶催化复杂手性成环反应的机制性认识,而且将为未来运用组合生物合成与合成生物技术创造更多的活性吲哚类生物碱结构衍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对于新型生物农药、兽药或人药的开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

《自然·实验手册》刊发物理学院黄胜友教授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研究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

4月8日,物理学院黄胜友教授团队在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实验手册》(Nature Protocols),题目为《蛋白质-蛋白质对接综合在线平台》(The HDOCK server for integrated protein-protein docking)。博士生严雨蒙、陶环宇并列为论文第一作者,黄胜友为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综合在线平台-HDOCK。该平台集成了同源模板搜索、基于模板建模、生物大分子对接、单体蛋白结构预测、实验数据输入、后台作业管理等功能,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了蛋白质序列输入功能,采取了综合自由对接和模板对接的复合对接策略,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蛋白质复合物结构预测,速度和精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2018年在第13届CASP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权威竞赛的冷冻电镜复合物结构预测中排名第一,2019年在第七届国际CAPRI会议总结评估的服务器评测中名列第一。

华中科技大学(ihuster)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

封面图 /田野

编辑 /胡彦迪张雯怡

校对 / 郭雨辰

华中科技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湖北本科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中科技大学-站在科学前沿的华中大“偶像”!你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