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院简介
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于2004年合并成立,下设电子信息系、应用物理系、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与仪器》杂志编辑部,以及空间电磁环境研究所、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研究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校园卡标准化研究所、光电子学研究所、电子材料研究所、表面物理与界面物理研究所等7个科研和科技服务机构。
1984年开始本科招生,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和物理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凝聚态物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目前在校(博)硕士研究生141人,在校本科生1012人。
二
师资力量
学院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一支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衔的优秀师资队伍,完全可以满足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 17人,副教授23人;博士(后)46 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 42人。
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 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二级教授4人,享受湖南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2人,湖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8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实验教师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9人,湖南省教学能手1人,长沙理工大学“湖湘学者”人才计划人选9人。
肖伏良二级教授
刘其城二级教授
张振华二级教授
唐立军二级教授
三
学科概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入选长沙理工大学区域(行业)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院拥有“柔性电子材料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近地空间电磁环境监测与建模”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环境探测与建模”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在以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个研究团队,如柔性电子材料基因工程;分子纳米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信号检测与处理、集成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遥感人工智能技术等研究团队。
四
科学研究
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支撑。近五年学院获国家级科研项目4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9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纵向科研项目进校经费近2000多万元;在Nature Commun.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7项。
五
本科生教育
01
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和物理学5个本科专业。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于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确定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本专业方向与国家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涉及电力、水利、交通等领域的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侧重信号检测与处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通过学习信号与系统、DSP原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电磁兼容理论与设计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通信、电子、检测、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能胜任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受到大型企事业单位欢迎,95%以上的学生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或读研。
(2)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于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微电子、集成电路等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领域的重要专业,该专业侧重微电子领域中微电子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封装、测试及应用。
主要学习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模拟集成电路原理、数字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CAD、微电子工艺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等系列课程,掌握微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微电子功能器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的初步能力。毕业生可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或在国家机关、电信、国防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集成电路和集成电子系统线路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设备维护。
(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是为适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而开办的新兴专业,于2009年开始本科招生,201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主要学习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光学、光纤通信技术等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光电显示与成像、光信息获取与处理、光通信、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毕业生可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或在国防、新能源、光通信、光电信息处理、光纤传感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4)人工智能
学院于2020年开办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是基于信号分析以及计算科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自然世界中的视频、音频、图像等信号进行处理,达到对现实世界的智慧感知、认知,并按人类认知行为反馈控制操纵现实世界的所有理论和技术的总称。是依靠硬件和信号处理模拟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过程。主要学习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建模、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AI计算架构原理、大数据技术及应用、AI算法硬件加速技术等系列课程,掌握智能检测及传感感知和硬件计算加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能胜任智能检测、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能金融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5)物理学
本专业于1984年开始招生,198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形成了纳米材料计算与器件设计、低维量子输运、原子动力学量子调控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学习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学、材料物理、计算物理、半导体物理等课程,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思维方法,具备物理学及信息学科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毕业生可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或能胜任物理学及信息学科等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02
人才培养条件优越
学院现有“空间电磁波模拟、探测与天气预报”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光电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柔性电子材料物理研究生创新研究基地”等6个省级人才培养平台。
同时还设有大学物理、光器件、近代物理、信号检测与信号处理、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电磁场测量与电磁兼容、光纤传感、嵌入式系统、虚拟仪器与远程教学等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8682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此外,学院还有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7个。
03
人才培养质量高
学院于2005年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并依托此实验室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多年来形成了“五抓五促”(抓制度建设促规范、抓平台搭建促教育、抓基地建设促发展、抓竞赛组织促氛围、抓团队打造促传承)工作模式,建立了阶梯型创新创业培训模式,形成了一大校园竞赛品牌(“物电杯”电子设计竞赛),两大创新创业基地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群),三大学生创新协会(机器人协会、智能飞行器协会、智能小车协会),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学科交叉融合营造了良好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平台
近五年,本科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的学生人数220人次,其中,国际级学科竞赛奖1人次,国家级学科竞赛93人次,省部级学科竞赛126人次;获得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41项,发表学术论文67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
学生获奖展示(部分)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华为杯”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银奖
学生专利证书展示(部分)
04
学生活动丰富多彩
“物电杯”电子设计竞赛
“物电之光”迎新晚会
“小小科学家”志愿服务项目
十月诗会
博学读书节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
六
奖助与就业
01
奖助学体系完善
学校设有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级奖学金、校内特殊困难补助等奖助学金政策,覆盖全院超过50%的学生。
02
升学与就业率高
学院近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25%左右,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每年向华为、海信、格力、TCL、蓝思、威胜、景嘉微等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输送大量人才,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高”。学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电子类产品的生产、开发,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等,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学生创业意识强,多年来,物电学院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各类人才,其中涌现出诸多的行业领袖:如98级校友杨道虹现为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级校友王磊为长沙塞伯睿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2009级校友曾小维创办的长沙纳威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荣获2018年“互联网+”国赛银奖、创青春国赛金奖并被《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17届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的校友李新普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18届校友李辉本科毕业保送至北大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七
学院部分研究团队和研究方向
简介
01
空间电磁波模拟与探测团队(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1)空间电磁波与电磁场理论及应用;(2)空间等离子体基本动力学理论;(3)波-粒相互作用产生的粒子随机加速和扩散过程;(4)地球极区动力学过程
主要研究成果: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厅局级及其他科研项目27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Nature. Commun. Geophys. Res. Lett.,J. Geophys. Res.等专业权威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论文
研究成果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02
柔性电子材料基因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及研究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1)柔性电子材料多尺度高通量模拟和设计;(2)柔性电子材料高通量制备与表征;(3)柔性电子材料空间环境效应
主要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1项;骨干成员均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Nature和Science等引用2000余次,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预言了首例实验室制备成功的二维铁磁单层,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首例被实验验证的二维铁磁单层。被Science和Nature等引用160余次
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03
信号检测与处理研究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1)弱信号检测与处理;(2)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3)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主要研究成果: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国防973子课题、国防863子课题、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科研项目和长沙市科技局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研究生获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4项。
自主研发的远程实验云平台
近三年团队指导研究生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04
分子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
主要研究方向:(1)低维材料电磁光特性及应用;(2)分子纳米器件设计
主要研究成果:近10年来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9项,省自科基金项目4项。共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其中在Adv. Funct. Mater., ACS Appl. Mater. Inter., Carbon, J. Mater. Chem. C,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等国际1、2区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
研究成果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八
历年各专业分数
相信大家对长沙理工大学的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探究万物之源,寻求研修之径”、我们敞开怀抱,热烈欢迎各位优秀的考生加入我们物电学院的大家庭!
编辑:谷梦鸽
来源:物电学院
封图:王华
审核:黄舟
▼往期精彩回顾▼
权威发布!长沙理工大学2020年招生简章
知法明理,这里是长沙理工大学法学系!
匠心汽机,这里是长理汽机学院!
筑梦未来,这里是长理建筑学院!
新材好料,这里是长理材料学院!
共治江河湖海,这里是长理水利学院!大道行远,这里是长理交通学院!文化摆渡,这里是长理外国语学院!
新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
412403990@qq.com
打造长沙理工大学
最有影响力的校园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