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在联合国审计的舞台上

南京审计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特写】在联合国审计的舞台上

2008年7月1日,这是将永远载入中国审计史的一天,中国审计长正式履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一举打破了联合国审计委员会自1946年成立以来没有中国人参与的局面。

当年,我校国际审计学院教师王芳成为首批参战联合国审计的中国团队成员之一。自此,南京审计学院在联合国审计的舞台上,再未缺席。

南京审计大学

唐国华老师(右一)在联合国审计现场

2010年,公共经济学院唐国华报名参加审计署联合国审计人员的选拔,经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竞争性环节后,他最终入选。

两个月的封闭集训后,他和来自审计署、各特派办、审计局、高校等66名联审新成员被分配到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儿童基金会以及人道主义事务厅等各个联合国审计项目。

因为这是我国首次承接大规模的境外审计项目,除按照国际审计标准执行审计业务外,每一个审计师又肩负国家使命,是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使者”。

“对方可能不知道你叫什么,但知道你是联合国审计的一员,知道‘我在跟中国的审计师打交道’。”唐国华如是说。

“中国的审计师像牙医一样”

2011年,葛晟参与了联合国维和项目的审计。这是一个涉及近80亿美元的大项目,包括维和车辆、油料、口粮、资产管理等等,项目复杂、关注度高,时间紧、任务重。有些审计资料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需要提前大半年就开始准备。

南京审计大学

葛晟老师(右一)参与联合国维和项目审计

飞机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和巡逻工具之一,与之相关的油费、包机费、维修费等各项预算也是较大的支出之一。因为过于专业,过去对这方面的审计往往并不深入,中国的审计师们却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开始,航空管理部门不以为然:“你们连油表都看不懂。”进行第一封调查邮件时,对方就很不客气,回复全都是” Youshoud…You shoud…You shoud…”同行的女孩子被这种傲慢的态度气哭了。

但审计师们相信,要赢得尊重、让人信服,一切调查必须建立在专业理解的基础上,必须数据够严谨、思维够缜密、建议够专业,才能为对方接受。

葛晟跟相熟的机长学习了飞行小时核算,飞机构造、飞行环境等基本的专业知识,通过多种途经了解航空飞机的安全标准、飞行标准,又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将厚厚的二十多本飞行报告一一吃透,睡眠时间常常被压缩得只有四五个小时。

最终,中国审计人员硬是通过详尽的分析和计算,认为某特派团用不了现有的48架飞机,使其最终核减了两架飞机的预算。仅这两架飞机,一年就能省下近千万美元。

临行前,有关负责人一直将他们送到电梯口:“中国的审计师很专业,让人信服,希望你们明年再来!”

在这样的审计态度下,一直注重绩效审计的中国审计师们让更多的联合国机构开始重新审视设备、甚至某些岗位的必要性。

对国际犯罪(卢旺达)特别法庭项目的审计也十分艰难。这里是最顶尖法律人才的汇集地,法官们都是来自各个国家国际法领域最顶级的专家。与这样的专家进行对话,不仅要懂审计,更要懂法律。

审计署也做足了功课,请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成员自学国际法相关知识,熟悉国际法的相关知识、法官的工作要求、被告权利等专业内容,深入分析审计资料,与对方多轮次沟通,提出的3条审计意见全部为被审计单位接受。

王芳也深有同感。

2011年王芳参加儿童基金会的项目审计,这是她第一次当组长,也遇到了最难应付的局面。

南京审计大学

王芳老师(右一)参加联合国泰国项目审计

为了防止争议出现在最后环节,一般在项目审计中间双方就会进行多轮的沟通。但在联审小组临行前一天,对方突然推翻了之前的审计结果,让所有成员措手不及。

王芳希望审计报告事实清楚、结论清晰、真实可行,但对方就《审计发现备忘录》内部讨论了一整天,迟迟未有定论。

王芳感觉形势不对,一直等他们讨论完,直接到对方代表的办公室,再次将内容逐字逐句地改,直到双方觉得可以接受。

这一谈,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没有人来得及吃晚饭。

第二天一早是“出点会”,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会议半个小时就可以结束,而这次足足开了四五个小时。双方又把前一天讨论过的东西,逐字逐句地过一遍,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对方希望报告中有些用词、结论可以得到缓和,但基于客观公正的审计要求,审计组讨论并征求报告审核组意见,决定不能让步。

对方负责人非常强势,讨论到关键点僵持不下,这位代表甚至搬张凳子坐在王芳旁边,将自己的修改意见直接写在了《审计发现备忘录》上。

“不行。你可以不同意我的审计意见,但是你不能修改我的审计报告。”经过艰难的谈判,对方最终同意在接受意见上签字。无法协调的分歧被带回,同时呈现在报告中,供阅读者判断。

面对强硬的审计对象,中国审计师表达了自己的坚守。

中国人的勤奋作风和严谨态度已经成为最醒目的标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相关负责人曾调侃道,“中国的审计师像牙医一样——看病的时候有点疼,但非常有效果。”

南京审计大学

王素梅老师(左二)参加联合国塞浦路斯项目审计

这样的努力日见成效。201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各特派团预算审核流程做出调整,决定在审核各特派团预算前先审核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既是对联合国审计质量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审计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在逐步推进联合国更加“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强化问责、完善治理”。

2012年3月,第66届联合国大会以大会决议的形式明确了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开展绩效审计的地位,并决定要对绩效审计进行立法。

为了“教”,更需要努力地学习

对李庭燎而言,联审的经历“挑战很大、空间很大、收获也很大”。在工作中,他感受了审计署和审计一线同志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体会到了在全新领域中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在“从无到有”的逐步实践中收获了不曾有过的宝贵经验。

南京审计大学

李庭燎老师(右三)参加联合国肯尼亚项目审计

在做好审计业务的同时,相较于各特派办、审计局的一线审计人员,李庭燎等来自高校的教师们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发挥教学方面的优势,摸熟流程、归纳总结,为更多的审计人、为未来的审计人培训。

“教师可能更注重归纳、提高、总结、提炼,为了‘教’,为了传播经验,需要更努力地去学习、去努力。”在参与审计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何总结、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经历进行传播。”

回国后,按照境外司的安排,李庭燎录制了一期网络课堂,作为全国审计系统的工作人员学习的视频资料之一。

每门课的最后,李庭燎会抽出专门的一节课,集中为学生讲解在联合国审计中遇到的案例,平时授课时,也会有意识地将这些经验穿插进课堂,他能感受到学生对这些超乎寻常的兴趣。

“可以说,任何经验与收获都是属于集体的,将这些宝贵资源反哺课堂,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加联审,王芳学会了一句“有魔力”的话:“让我试试吧。”她希望用这句话来代替工作中所有的“我不会”、“我不行”,这是联审给她的更大的精神财富。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审计期间更是凸显得淋漓尽致,王芳希望学生们也能够感受到。在教授ACCA的F1课程时涉及到团队管理的内容,王芳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们团队有多么重要,而是参照联审的方式,将他们分成小组,布置题目,让他们以“既独立又合作”的团队方式解决,学生们在充分准备后展示团队成果,教师再对团队进行评价。以学生亲身参与的形式,运用团队的精神和方式来达到教学的效果。

作为外国语学院的一名教师,葛晟始终认为,学生们必须成为复合型的人才,“学好英语是必须的,但只有英语是万万不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流畅沟通的技巧、处理问题的方式、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才是影响学生未来更重要的因素。

他喜欢在适当的时候跟同学们讲一讲在联合国审计的经历,与他们分享更广阔的世界、更别样的经验、更多元的视角,希望以此激发他们未来的更多种可能。“老师就是帮你打开这扇门,让你知道里面是什么,有兴趣的话就不妨更深入地走一走、看一看。”

在这样的理念下,2010年,与葛晟“私交甚密”的07级学生卢超由英语专业一举考取复旦大学王牌专业之一的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他的同班同学索征,当年也以403分、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

“不走出去,就不会看到,就不会意识到,就不会教到,就不能感染到。”葛晟认为,“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相信“春风化雨”式潜移默化的影响,联合国审计这样影响了他,他也将这样影响他的学生。

南京审计大学

叶俊峰老师(中间)在联合国总部参加审计

王芳、葛晟、李庭燎、唐国华、叶俊峰、王素梅、吴青川……自2008年起,我校教师参与联合国审计近70人次,其中,王芳、葛晟都开始在这种“组长负责制”的团队运作中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整个审计小组的人身安全、政治安全以及项目的前期计划、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把关、报告出具等等。

对于南审人在联审的表现,审计署境外审计司司长章轲在接受宣传部新闻中心采访时表示,南审教师的参与,提升了整个审计队伍的理论功底,激发了队伍的活力,增强了工作的理性并且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为联合国审计作出了南审人的贡献,更将对未来审计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原发表于南审报第341期。本次重发时略有修改,最新数据截止2014年6月30日。

南京审计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苏本科院校-南京审计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南京审计大学-【特写】在联合国审计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