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9月27日,学校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工作会议,王家新书记、晏维龙校长等校领导出席并就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做出指导。为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人才培养这一大学根本使命,小编特别摘选了家新书记两部著作和昨天讲话的部分观点,编成此辑,与大家分享。
人才培养要放到政治高度来认识。这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赋予社会主义大学应尽的职责。怎么育人、育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价值观、用什么样的体系去引领中国的高等教育,我们深感责任太重大。 我花了很长时间琢磨,培养学生到底是务实还是务虚。现在看来,大一大二培养必须务虚,大三大四培养要务实。 我们花了大量的经历,引进了南林大的做法,给168棵百年以上的老树拍了照片,做了文字材料,目的在于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南审植物、环境之中来。 在世界上所有一流的大学,有一个东西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的学生一定具有世界眼光的,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要在课堂上善于挖掘学习的潜能,这才是你们真正的维权。学生会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对这一课程,或这一系列课程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社会在变化,我们的思想教育也要随着我们服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要有针对性。必要的时候,我们要改造自己,适应他们健康的新思想。 哈佛大学最经久不衰的社团就是诗歌会,它培养的是学生的一种情操,所有哈佛大学的学生必须要背一定量的长句诗。 以哈佛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关注的是创造力、想象力、领导才能、人文价值、艺术品味、综合素养。这就是我们提倡通识教育的背景,按照我的理解,通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 雅斯贝尔斯把人类的教学简单的分为三类:第一是师徒制;第二是课程制;第三是苏格拉底式。现在看来,第一种方式称为奴役制。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基本上就是师傅带徒弟。第二种模式是革命的产物,讲究训练。第三种就是一种素质。完全学分制是苏格拉底式+课程制两者结合的产物,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保障,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课程为学校进行管理和评价提供标准。我们在以后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中要明确制订课程建设的任务,要逐步开发对课程的一整套评价体系。 课程的发展趋势特别要注意。第一,课程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其目标越来越注重人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和谐,并指向终身学习。第二,课程内容越来越注重理论化、综合化、现代化和生活化。第三,课程的类型要多样化和个性化。现在课程的建设都比较提倡构建式的学习。 国外的大学没有体育课,但是从来没有歧视体育,上到校长、教授,下到全体学生,下午4点以后全在户外或者巨型体育馆里进行各式体育锻炼,蔚然成风,俨然成一景。 一个教学计划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承袭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培养方向,它一定是动态的,在动态之中要有相对稳定,只有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我们在调整教学计划过程时,就有了一个法则、主心,有一个原则、框架。 大学四年第一个层面就要在大学里面自然地教会他“学会生存”。这包括两个方面:1、生理上的独立生存,要独立生活;2、心理上的,要学会与人相处。 本科生在本科教育教学上是“我们”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你敢说是你的学生,你是我们中的一份子,是“我们”的概念,所以这是一个南审全体老师共同负责任的利益共同体。 《演讲与口才》、《写作与技巧》、《传播与沟通》这三门课要强制性的在全校开。 追求崇高、追求卓越,主要靠哲学课程,主要靠人文课程。富有丰富的人文底蕴的课程,才能把人内心中最崇高的因素激发出来。 教师与学生两个直接主体间彼此感应和理解的程度是十分关键的,具体表现为配合度、默契度、交流度、适应度。 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四部分构成:1)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重在传授知识、训练思维;2)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重在培养兴趣、激发潜能;3)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提供学术文化的熏陶,重在提高素质、完善人格;4)健康开放的校园网络,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重在拓宽视野、自主学习。 在大学里面只有课堂或者课程是不够的,它一定还有丰富多彩的第二个堂——社团。因为社团组织对学生来说,恰恰是同学们这四年当中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最好的交叉、集聚表现的载体。以上摘自王家新《崇高 使命 奉献——一位大学校长八年的心路历程》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项社会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一个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健全之人,它的核心任务在于引导人追求真、善、美。 我甚至认为: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只能依赖专业,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 艺术可以是生命滋养的重要源泉、情感疏导的重要管道,心灵寄托的重要居所,是实现人的知、情、意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不断地提倡、鼓励、引导孩子们读经典,让民族的“符号”在他们尚且年轻的心灵烙上印记,唯且如此,长大后,他们才能具备名符其实的中国特质、中国气质与中国品质。 通过公民教育,要努力帮助他们认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而确立起人生的责任感;认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对社会形势保持清醒的判断;认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尽可能放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集。 一切教育只有落实到自我教育才有可能。 之所以十分重视社团、社区,着眼点就是围绕孩子们“有兴趣、有去处、有收获”,尽可能为他们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分享创造条件。 环境育人需要校园“往来无白丁”,每位后勤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育人意识的增强,就是学生健康成长多了一份保障。 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型,他们热爱阅读,不简单地追求所谓的工作,而是工作追求他们。这类人天天泡在图书馆里,不断产生创意。 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谈吐潇洒、情趣广泛、性格鲜明幽默、道德高尚。 专业知识的修炼,学术境界的提升,一种情怀的滋长,跟阅读无不相关。 教师在工作之余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关心和关爱,学生是会记住的,而自己心灵也会随之增长。 无视人的全面、整天发展,人的发展就与教育的本质目标越来越远;人的功利性滋长,由此而来的环境最终使人本身的自由、尊严遭受漠视。人的审美感受力、爱的能力、良知就会弱化乃至丧失,这是应隐忧或者担忧的方面。 全世界公认,上好一门课要用30:1的时间来做准备,需要把全部科研成果都融入到这门课当中去。 教育工作者如果不与时俱进,把握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时代感和性格特征,就失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再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供给都可能无的放矢。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时候,必须顾及到10年以后的世界发展、中国发展和本学科发展的形势,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需要从远处着眼。 所有的老师必须上课,越是名师越是要上大课,这是普适性的。 不少课程没有足够的练习和作业,很多课程题目背背、重点划划,学生花两周时间复习就能通过考试。这个现象是普遍现象,但我不能接受。 课程不丰满,课堂教学不会好,这就是我所说的课程再造或课程革命。 如果大学的理念不能扎实回归到“三关” 教育这些最应该做的事情上南审可能越来越远离大学精神。 应当呵护老师,给老师足够的尊重,给老师足够的话语权。但是反过来,在当下的南审和中国的高校中,没有更多地关注同学们,以及他们的尊严、权利和话语权。 现在你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90”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很多博士应该感受到,在跟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经常被学生教育。这就逼着你不断去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把自己掌握的专业学问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 要逼着自己做到有讲稿但不背讲稿。讲稿是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个教师上课必须要有讲稿,没有讲稿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教学不负责任。 不能简单地背诵讲稿,还要记住不能简单地教教材。千万不要只是简单地从教材入手,不能简单地只是用教材语言上课,要把教材语言变成自己的语境系统。 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不是大牌教授,没有资格上专业基础课。刚刚博士毕业的只能上专业选修课。 一门课不能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对知识应知应会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运用、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判断。 上课时遇到尴尬,在讲台上讲错了是常有的事,要勇于承认错误,承认错误反而可亲可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维持在10分钟到15分钟左右,其中的间隙,你可以讲一些故事,给学生一个喘息的时间。 在大学四年160个学分的课时中,你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整合和创造新的知识。21世纪的教学模式应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要在课堂上更多地注入对人的关怀、对历史的关怀、对未来社会的关怀以及对中华民族和祖国命运的关怀。 受教育的某个阶段,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总有一些因为教师的某句话、某次讲座、某个举动改变了自己甚至一生的经历。这些教师最让人心动,最值得纪念和回味。 最好教的是本科生,最难教的也是本科生。 越是一张白纸的孩子,越不容易上当。 要熟悉人才培养方案,要清楚自己讲授的这门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发挥什么作用。要清楚自己讲授的这门课的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是什么。 进入大学时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批判性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是培养创造了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具备怀疑精神、批判精神,才能创造新知识,否则的话只能是传承旧知识。 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教师教《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一定离不开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甚至包括军事、哲学、文化、历史、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于同样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解释。 每一个教师登上讲台时就要明白你是学生四年内脱胎换骨的重要指导者。 一个学生在时间的把握上,除上课以外,课外的学习、社团、交友、义工都有一定的安排。 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主人的体验。 大学教育,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不是仅体现在第一课堂那么简单,是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到社团再到义工。这才是四年大学完整的系统。 把一门课全部压赌在最后期末一个时机点上,准备不充分或者复习不到位,有的学生可能就要想“法子”了。 教育最本源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从生到死追求什么,怎么生活。 教育孩子们最重要的是走出校门后,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自我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有所思、有所想的人。 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感知爱与被爱,要有同情之心、悲悯之情,这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当下的很多大学生没有静下心来仰望星空,畅想自己美好的愿景,失去了与大学时代花一样年纪相符合的情愫,而是变得很现实,老于世故,甚至很茫然。 我曾到过日本,发现日本城市、社区的运动场馆在星期六、星期天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有足球、剑术、棍术、柔道等各种项目。相比而言,中国孩子到了星期六、星期天等待他们的不是英语、奥数,就是钢琴、小提琴。 进入大学以后原则上不要给自己设立过多的理想、愿景或者美好的憧憬,而是尽情地用你们的身体自然地、充分地去吸取南审美丽校园的氧气,亲近校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由感情升华出价值观、审美情趣,对传统文化有传承,对世界各国的文明有兴趣,对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产生的好成果、坏成果有鉴赏力,你们应该力争成为这样的人。 从现在开始要进入“修正主义”时代,就是说你要不断用自己的脚去丈量现实的长度,也要看看你的眼界能不能看到更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靠听只能记住20%,听和看加起来只能接受30%;如果再加上写,包括写心得、写小论文,差不多可以学到60%;如果看、听、写,再加上思考、讨论,那就能学到90%了。 会计是一个借贷记账,有增有减,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表面看这是一个合并报表,但是从背后看这就是一个企业所存在的背景和这个背景所折射出来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矛盾。如果你只能理解表面的,那么你最多就是会计、出纳员、记账员。 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以及第二课堂中去。一门课、一个学生的课程辅导、一项学校的公益活动汇总起来就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国审院,加上其他学科汇聚起来就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南审。 实践教学不是单列的,而是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措施,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不只是由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承担,应该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实践教学。 教师要熟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设计课程、组织教学。 在美国,一种增值质量观正在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观,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中心。增值主要关注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离开大学期间所发生的变化,学生发生的变化是大学质量的根本体现,真正的质量在于高校对学生认知和情感、技能发展带来的影响程度。 大学必须通过各种组织、制度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积极推进大总务建设,成立专门总务学院,专门培养、培训总务人员,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来建设大总务,提高总务人员素质;将总务部门工作人员提升到育人平台,重新还原他们与教务系统、学务系统同样的育人功能。 积极探索将课外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南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将对学生课外活动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和集成,改变其零散、断续、分块式的状态,使其成为与课堂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良性运行人才培养子系统。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生活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人才培养活动。 世界一流的学校、办出特色的学校对第一课堂都进行了改革,并且延伸到了第二课堂。 现在,很多学生有两面性,他们一面“忽悠”老师不要布置作业,一面又不爱戴这样做的老师。受他们拥护的还是规定严格、小考不停、作业不断的老师。 课外作业还停留在封闭的、单一的、个体做作业的阶段,效果不好。 不计学分的、灵活的课程组合已成为必然。读某个专业并不一定要修习该专业所有的课程,而是要抓住几门核心课程。 校园氛围特别是宿舍氛围千万不要忽视。 在大学里受益最大、成长最快、生活最愉快的学生共有的体会是,在大学里学会了如何安排时间,有更多接触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机会,以及学会了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写作能力下滑的现象,最近十年下滑程度更为严重。 “两课”老师一定要少讲“假、大、空”的话,这些课要有大量翔实的材料,要实事求是。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坚持学术真理,尤其是历史的东西要实事求是。 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调整,关键就是一门门课程的调整,这就是课程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的教育专家讲,随着寄宿制的重新出现,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学校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如何从学生的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乃至到社团、社区以及义工等,教学、科研、学生服务、后勤等各方面要共同提出方案,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加以实施。 那些能够将课内和课外连在一起的学生往往能得到丰硕的收获。 一个伟大的或者了不起的大学教育,必定是厚植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南审的内涵建设,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成长、成熟并快乐。 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知识转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成果来决定的。 南审以女生居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因此,以男女的性别即生理与心理差异设置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无视中性现象的蔓延。最终会引发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是令人十分担忧的。 南审是财经类院校,商业启蒙功能不能缺。 当代人是自由平等的,但还是需要伦常有序,这个我们不能丢。 大学要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传递到同学们身上。 以上摘自王家新《我的教育观》
一部好的教材不可能简单从网上拷贝,也不可能只是个人偏好,也不可能是哈佛牛津等名校的复制,同样也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培训产物。 经济学家萨密尔森一辈子只编了一部教材,出了二十牌,经久不衰。 所有应景式的东西都不可能“长寿”,没有好的讲义、教案准备,出来的教材一定没有生命力。 人才培养也要学会走中庸之路,我越来越发现中庸的伟大,中庸决不是平庸,“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科大、上交大、复旦,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尝试,犹如给充满瘴气的屋子开了一扇窗,透进一些新鲜的空气。 人类文明进入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高校必须适应这个变化。所以,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对人类发展的洞察知晓为前提。 人才培养方案至少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与升迁能力。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培养有用之才,这个不可变。哈佛70%的毕业生也要面向就业主战场。 尽管社会发展每天都在变,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好像纷繁复杂,但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不会变的。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懂道理,会选择道路,理解生命。 大学四年,有谁评估过各种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写作能力? 心属在业界工作出色的校友,恰恰都是大学从事过社会工作,担任各种干部的,很重要一条,锻炼了表达能力。 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这样单科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缺乏。 财务通则背后就是道德判断,不做假帐背后就是通识教育。所有国际商科教育都有规定,通识教育的比例不低于40%。 问题是,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素养我们具备了没有? 每周五天以120小时计,课堂教学不能超过20小时,课外学习消化不能低于这个数字,还得再加20小时的社团社区活动,剩下的睡觉恋爱。 社团20小时干嘛?艺术、体育就要粉墨登场了。 健康的身体是本钱,只有健康身体才能产生健康的心灵,更能刺激他的想像力和判断力,也能增进他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 大学体育不仅是体育锻炼,更多是一种体育精神和健康理念的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是空洞的,如何有效输入,这是非常现实的命题。 专业主干课要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方法更重要,就是谁来教,怎么教? 教学督导不是卡,是诊断、帮扶、提高。 四年中最悲催的不是失恋,不是挂课,而是没有老师与他心灵的交流,没有故事的产生。 以上摘自2014年9月27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讨论会上王家新的讲话